王宝和:我就是为了有一个非常充分的一个事例,能说明我们这个装备是可靠的,采取了一种非正常的方式去这样做了。
主持人:其实做装甲车辆的防弹性能测试,国内外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也是最安全的的标准模式。就是在测试车辆的内部装上充满了气的气球。在进行实弹射击时,如果车辆的装甲,或者防弹玻璃被击穿,进入车内的碎片就会刺破气球,射击完,只要检查气球的状况就可以了。王保和的做法实在太冒险,是违规操作,不值得提倡。但是急于想证明自己产品性能的王宝和顾不上这么多。
王宝和:老板都坐进去了,真枪实弹已经打了,你还有什么不相信的。
像这样惊险的表演,后来王宝和又进行了四次,每一次试验,现场都很轰动。
王宝和:没有一个人不是从内心的赞同我们,对我们这个装备有一个非常大的信任,觉得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过去从来没有的事情。
主持人:生产装甲车,这可不是哪个生意人随随便便就能想到的项目,也不是哪个私营老板敢轻易尝试的项目。首先,军工生产领域是一个相对封闭和神秘的领域,涉及国家安全机密,私营企业想要介入,门槛很高。其次装甲车和战斗机、舰艇一样,同属于国家一类武器装备,生产的技术难度非常大。再次,和那些实力雄厚的国营军工大厂竞争起来,民营企业丝毫占不到便宜。这个初中还没有毕业的王宝和也没长着三头六臂,为什么要铁了心了,一定要去研制装甲车呢?
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到,民营企业想要研发装甲车,进入国家垄断的军工市场,是困难重重,但是这个王宝和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这还得从他的一段经历说起。
早在1982年,卡车司机的王宝和“下海”搞起个体运输,第二年他筹集了10万元在宝鸡办起了汽车厂。 1996年,他看到生产警用防弹运钞车利润丰厚,便开始了运钞车的生产。
王宝和:报国务院批准的全国21个运钞车定点企业,我们当时在这里面排第五名。
经过四五年的打拼后,王宝和的运钞车生意是做得风生水起,在西北五省占据了半壁河山,每年企业的利润达到了2000万。但是到了2000年的时候,王宝和却突然发现自己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陕西宝鸡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总工程师:最后发展到四五十家,还在继续涨,竞争非常激烈,银行的系统,各个银行加起来的采购量是有限的。
王宝和:当时我一台车基本上可以赚到将近到10万,后期到整个运钞车行业中间这种恶性循环以后,最后可能到一万。
主持人:面对越来越狭小的市场,越来越微薄的利润,王宝和意识到自己如果再死撑下去的话,有可能把企业带进死胡同。于是他开始打起了转型的算盘,可是做了将近20年的汽车生意,接下来做什么好呢?王保和一时也拿不定。直到2001年的秋天,一件震惊全球的事件,让他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
王宝和:那天对世界产生了非常大的震动,我那天是从电视中间看到以后,也给我们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王宝和:从9.11这个事件来讲产生了非常大的震动,那么来讲各国对整个反恐这块市场从装备、资金、人员、技术做了相应的很大的一个投入,我当时戏称这个市场叫反恐市场,反恐经济,他需要这个装备,各国都一样,能不能我们有一个好的切入点,进入到这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