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纷纷奔走求援,世界各国经济增速大幅跌落,“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空前的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世界不约而同地表示经济的拯救行动需要中国的参与。然而中国经济前三季度的GDP增长率9.9%,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中国2008年度的经济增幅破10已成定局。中国经济的“两位数奇迹”突然丢给世人一个大大的惊叹号转身而去。于是,中国“拯救”世界不得不首先经过“谁来拯救中国”命题的考量――中国必须在这个巨大的惊叹号面前重新审视中国经济的前景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依靠的是“三驾马车”。以美国为首的外部经济的极度萧条必然极大削弱了“外部需求”的动力。正如评论所指,中国经济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前“独善其身”缘于中国以其杰出的抗压力和整体良好的经济基本面会再次赢得世界投资者的青睐。可是,那种解释的背后隐含的是“直接”冲击不大,而没有细致地区分“时间”这个致命的动态因子。
从长期看中国的经济前景的确会让世人冒生乐观的揣测。但就短期而言,当华尔街的投资巨头们纷纷倒下的时候,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他们第一选择或许不是加大投资,而是保住自身“性命”。当他们遭遇“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时,流动性严重不足的金融系统和极度萧条的经济领域中能否存亡才是他们必须首先面对和考虑的,否则,一切后话都会沦为空谈和妄想。为了生存,投资者已经陷入缺钱,少钱和没钱的窘境,所以短期内不仅不会把大量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的大规模的配置,反而可能出现向中国伸手“借钱”和“要钱”的局面。目前出现的有关“外商资金不足‘赖账’ 中国企业遭损失”就是明证。
据相关数据显示,出口所占GDP的比例已经从1997年的22%上升至目前的40%以上。伴随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的进一步增大,以致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70%的情形之下,外部需求减少导致出口本身的压力施加到中国经济的列车上之外,“三驾马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又必然会不同程度得掣肘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增长。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适用于中国经济和外部的关系,同样适用于中国国内各“动力”主体之间。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之一。
其次,外部需求不足促使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国内。中国拥有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拥有广袤的农村,二者构成了下一步中国扩大内需的“着眼点”。可是,笔者发现,过分的乐观依然要不得。内部需求得以扩大的前提须是收入水平的及时跟进,中西部地区和扩大的农村消费群体消费支出即收入的增加显然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央将农村的改革再次列为重中之重,其中有着执政党长远的考虑,但是否能真正扩大内需点燃经济的动力引擎,帮助中国经济度过萧条时期仍值得商榷。
笔者以为,短期内仅仅希望和依靠农村和中西部的潜在消费市场的挖掘前来拓展中国经济不足取。相反,目前通过刺激楼市救市的举措或许可以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当前的高通货膨胀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完善,不仅影响了潜在市场的开发,而且严重影响着城市等已有消费市场的发展前景。由世界经济的整体下滑所带来的悲观预期必然会收紧消费者的钱袋子,虽然中国消费市场的相关数据显示有所增长,但这种预期的滞后效应一旦表现在消费市场可能就是相当大的程度的经济下滑。经济的高速增长可以消化部分的通货膨胀的压力,然而一旦经济增速放缓,世界和中国政府采取的释放流动性的做法就会使得通涨问题在医治危机顽疾上的新疮。
再次,中国经济目前的现状无论从宏观的经济结构上还是产业结构相互间的匹配上也都还值得进一步改革。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不是第一次发生,也不可能以后不再发生。这次发端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直接冲击的中国金融系统和金融业隶属于第三产业。根据今年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中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比重不大,所以,从地方到中央在作出应对决策的时候表现出了增加第一产业砝码的决策和行动。而笔者以为,同样需要马不停蹄地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农村的市场需要拓展,能量需要释放,然而转型中的中国城市亦同样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譬如就业压力猛增不降。如若不能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类似问题,城市的消费大军也可能要面临“减员”的情况。
中国的金融系统在这次危机中遭遇的风险相对不大,原因之一在于中国金融系统内部充裕的流动性。进一步讲则是中国银行业整体上还处在以储蓄型银行为主的发展阶段。而投资银行以及发达国家银行业经营的许多产品在中国仍属于少数尚未普及。可是,发达国家遭遇的重创历历在目,或多或少影响了中国原本有序的发展步伐,因而使得金融业所属的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放缓,更有甚者打消了我们某些方面的计划,那么,中国第三产业在前后双重压力能否跟进,又似乎进退维谷。但其中关乎厉害的是这所有的改革不能短期完成也不可能不经过论证实验就一步到位。
第四,笔者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无论收获何种的成果,都是付出了成本的。中国积极争取加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是为了取得更大的成果,而决不是希望付出更多的成本。可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分享利益的同时,中国同样必须承担责任和约定――当然,这是我们从来没有逃避的――但是,承担责任和付出的成本往往可能在某些时候突然变的十分巨大。譬如,今天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成本必须付出,关键是中国如何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减少额外的成本。当眼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肆意蔓延和扩张的时候,发达国家之所以将目光集中性的投向中国,就自然地希望中国承担尽可能多的责任。而这责任和成本中往往粘贴着“额外”的标签和“不应该”的性质。
中国的遭遇已经说明世界经济感冒了,中国经济也要打喷嚏。世界经济的疾病一日不能痊愈,中国的喷嚏也难以停止。于是,就摆在中国面前一个难题――如何划分自己的责任和他人的责任的界限,又如何计算成本。中国承担自己的那一份,那么,有人“以邻为壑”就是个不好应对的问题了。
最后,笔者想说,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前景都是光明的,所以,我们也不必刻意的抱着“乐观”不要,寻找“悲观”。但短期内很严峻。不是高兴的时候不能去高兴,故意泼一盆冷水;我们更应该感谢泼冷水的是因为自己的觉醒和明智,而不是别人――那些一直“敌视”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在中国经济大步向前的时候,冷言冷语以及更加厉害的风刀霜剑都曾经出现过和可能再次出现;世界经济深陷危难,才看到中国,突然的热情背后大约就是那有求于人的目的。可是谁晓得雨过天晴之后的情形呢?正视自己的现状,奋起直追,相比其他,似乎才是最佳的选择。
抢 眼 新 闻
|
|
|
|
|
|
|
|
|
责编: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