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理财的差异源自哪里?
尽管“理财”这一概念是从西方国家引入的,而且中国和美国遵循的基本理财理念是相同的,当通过上文的对比,我们发现中、美两国老百姓的理财行为和理财方式的差异还是相当大的。如果我们不理解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而单纯的比较两种理财模式孰优孰劣,就没有什么意义。那么产生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美国是一个成熟的经济体,消费成为拉动GDP的主导力量,整个社会从财税、法律、金融体系等方面都在鼓励消费,自然人们也敢花钱,从而反过来拉动经济。只是当信用消费一旦过度,也会产生危机。中国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一直是靠投资和出口在拉动,国强而民不富,消费受到抑制。另外中国的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还不成熟,这影响到人们的理财行为。
二是财政、金融体制的差异
美国在税收上鼓励民众进行未来的教育、养老规划,并通过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帮助其实现财务目标。而中国则倾向于由国家大包大揽,但又发现力不从心,最后还得靠民众自己的储蓄积累。其实从理论上可以说,美国是一个对未来规划好的社会,正是在有未来保障的支撑下,美国人才敢消费。但实际情况却是对未来市场过于乐观,信用消费泛滥,破坏了本来很稳健的体系。
另外,中国的金融体制依然是以国有银行为主导,垄断力量必然抑制竞争,无法建立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体系,也就无法为民众提供专业细分的理财服务。则老百姓理财更多的局限于买房炒股,金融提供的理财服务更多的是销售产品,而不是真正的财务规划。
三是在国际货币体系所处的地位不同
美国人之所以那么能花钱,除了整个社会体系的鼓励以及消费信贷的发达,还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有很大关系。美元的霸主地位支持美国维持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也支持美国民众的过度消费,因为有出口能力强,储蓄率高的其他国家购买美元债权供美国人消费。而当次贷危机爆发,美国人的信用消费泡沫破灭,这一危险的平衡才被打破。但是,如果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没有改变,美国人疯狂的信用消费很可能故态复萌。>>更多内容欢迎访问MSN理财频道
四是法律、信用体系的差异
美国的法律体系完备,对私人财产以及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到位,这能为个人理财行为带来安全感。所以美国人习惯于在经纪公司开立账户委托理财,而中国人不习惯于将钱交到别人手里,往往独立面对市场风险来操作,户的心态也导致市场的大起大落。
美国人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征信体系,而且征信机构完全私有,这与中国和欧洲大陆的征信机构由中央银行和政府来组织不同。美国的征信机构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信用报告在美国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出售,信用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商品。这鼓励了人们对信用的需求,通过频繁借贷来积累信用,在扩大信用消费的同时也孕育着风险。而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信用制度不完善不利于理财市场更深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