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社会文化的差异
美国人的消费习惯来源于他的移民传统,最早的移民来到美国的船票都是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他们敢于把过去的一切抛在脑后,无惧未来,有钱过及时行乐的生活,没钱继续创业。美国人的消费习惯还来自于他们的自由经济理念,福利国家理念在美国没有市场,美国人不崇尚平均主义,露富和奢侈的消费是很自然的行为。不过,美国也有如巴菲特一样清教徒式的富翁,这俩种消费习惯能在美国共存的确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这也可以从宗教与文化中找到根源。
中国的文化是内敛的、守成的,因此在理财习惯上也会偏于保守。另外对于乡土中国来说,土地是最稳固安全的东西,因此中国人对房产有一种偏执的占有欲。尽管土地的所有权不属于个人,尽管多年来的对外开放,中国人也逐渐接受了更积极进取的海洋文明,但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仍然让储蓄和房产成为中国家庭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象股票、基金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资产怀着深深的警惕,只有赌徒式的跟风炒作,而缺乏理智的分析判断。
中国的社会体系是以“家”文化为中心,道德与关系有时会冲淡法律的严肃性,令契约意识缺失。因此“诚信为本”的中国人却往往不信守承诺,这让社会的信用体系往往很难建立起来,所以无论是信用消费还是委托理财都很难充分扩张。对于未来的财务规划还停留在多储蓄、多积累的较低层面。
关键是要跑在钱的前面!
比较完中国式理财和美国式理财的差异,并简单的分析了一下这种差异的原因后,也许你更糊涂了,到底两种理财方式哪个更好呢?我们的答案可能会让你失望,两种方式分不清孰优孰劣。
近一年来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资产价格大幅缩水,于是有人觉得还是多储蓄,把现金放在手里稳妥。但是如果一味的储蓄,抽屉里的存折一放就二三十年,退休后你会发现,这些钱根本就满足不了你的生活,你甚至都会后悔不如把钱早点花掉,至少痛痛快快地享受了生活。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可怕之处!二十年前五万元钱是笔巨款,现在什么都不是。即时你拥有自己的房产也一样,因为如果房产用来自住,那只是一件消费品,你除了眼睁睁的看着它折旧,丝毫感受不到财务上的安全感。所以中国老太太的做法不可取。
一味的储蓄从长期来看是非常愚蠢的一种做法,那是不是超前消费就可取呢?显然不是,美国人过度消费给世界经济和自身财务带来的危害已经暴露无遗。但这并不是理财理念本身的错,中国人和美国人共同遵循的理财理念都是强调节俭,然后通过不断的积累,适当的时候利用财务杠杆,合理的配置自己的资产。理财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具体的理财行为上,中国人整体上偏保守,美国人整体上偏激进。如果美国老太太在消费上节俭点,是完全可以尽早实现财务自由的。
过度的储蓄和消费同样不可取,中美老百姓习惯性的理财方式都需要做出调整。但最终的理财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实现财务自由。如何实现财务自由?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基本的理财理念的同时,要尽可能的让自己跑在钱的前面。
钱如管道中的流水一样,从世界范围来看其总闸门在美联储,在关键的节点还有一些闸门,比如各国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如果你跑在钱的前面,那么当钱流涌来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充盈并且你的财富被钱流推着向前。如果你始终落在钱的后面,那么等待你的只能是大水冲刷过后的一片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