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一马当先” 民间资金启动乏力
作为“双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宣布实施两年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而衡量这一计划是否取得预期效果,除了这些投资的进度、质量和有效性外,更为关键的在于,民间投资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
来自民间资本强省浙江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省的政府主导性基础设施投资完成866亿元,同比增长31.8%,而民间投资只有个位数增长,为8.2%。
综合目前各地的投资数据,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是政府投资的快速增加。在全部投资增加额中,政府项目约占其中的一半。在中西部的不少省份,政府投资更是处于绝对多数地位。这意味着,在政府项目投资高潮的背后,庞大的民间资本启动迹象还不明显。
“受经济前景不明朗、生产订单不足、产能普遍过剩、工业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投资谨慎,观望情绪相当普遍。”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在调研中均发现了这类现象。
而在更多地方,一些政府部门的观念也在客观上阻碍着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的进入。在4万元亿投资计划启动前,不少地方的市政、水务、园林、环卫等公共服务部门明确表示“欢迎民间投资加入”,但随着“双政策”的实施,获得了政府投资支持的这些领域“迅速变脸”,纷纷向民间投资者关闭大门。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认为,当前政府投资的核心领域是基础设施投资和民生投资。但基础设施投资基本上是政府垄断,民间资金很难进来;民生投资又很难有稳定的回报率。这两大投资领域对民间投资的直接带动作用都不大。
“这些现象暴露出,当前民间资本仍然没有很好地进入到社会生产领域中去,民间资本还没有太多赚钱的机会,这是当前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要关注的地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指出。
目前,中央和一些地方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正在抓紧完善扩大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公布的《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研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的相关政策,带动社会投资。
浙江省起草完成的《关于进一步推动项目建设确保投资有效增长的意见》提出,要继续通过BT、BOT、与中央企业合作等方式,加大引导民间资本的投资。
山东则宣布通过进一步开放投资市场,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能源、交通等垄断行业和领域,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
“只要民间资本愿意进入的领域,应该继续欢迎和吸引他们进入,政府资金则更多地运用在市场本身不能有效提供资金的领域。”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建议。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