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曲折复杂 政策调控需未雨绸缪
警惕通货紧缩的说法还没有结束,最近一段,关于通胀来袭的争论又不绝于耳。
一些学者认为,“市场充斥如此多的资金,通货膨胀的袭来在情理之中。”国际清算银行更于日前发出中期全球通胀预警。
但更多的人则认为,近期并无通胀压力。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近日表示,我国今年不会出现通胀,真正应担心的还是通缩。他指出,当前有两个因素会遏制通胀的出现:一是产能过剩会有效阻止通胀的出现,全年物价水平还会保持在低位;二是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根据失业率和通胀率成负相关关系来判断,通胀不会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出现。
事实情况似乎支撑了这一判断。最近几个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双降”的局面并未缓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5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8.2%,降幅扩大0.5个百分点;CPI仍在低位徘徊。5月份,CPI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0.3%;受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影响,PPI同比降幅继续扩大。
从上述情况,非但看不出通胀的踪影,甚至通缩的压力也并未完全解除。
不过,从通缩之说,到通胀之忧,争论的背后体现了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政策调控的两难处境。“如果收紧信贷,可能断送经济向好趋势,但如果持续高投放,又会给远期通胀埋下伏笔,未来货币政策调控之难可想而知。”央行一位负责人说。
在控制增速和物价涨幅上,政策尺度的把握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既不能使经济增速过低,也不能让物价涨幅过大;对于货币政策调控而言,一方面要配套地方政府的建设项目,要进行贷款,另一方面则要警惕通货膨胀的压力。
近两个月来,我国的货币信贷形势虽然仍延续年初以来的高增长,但在形成机制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实体经济和资产市场的影响也有了新变化。
“到今年10月份以后,CPI可能会转变成正增长。加上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通货紧缩的局面到时候可能会结束。到明年上半年,预计CPI增长可能会达到3%。” 国家信息中心分析师祝宝良分析说,我们必须警惕中国在经济复苏的同时,步入较高的结构性价格上涨的局面。
世界经济的恢复增长是复杂曲折的,我国经济稳定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在采取应对措施时,必须考虑得更加周密、更加长远一些。”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指出。
相关链接:
责编: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