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股市要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上海金融国资改革明起实施

 

CCTV.com  2009年07月31日 10:05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证券日报  

  开放性重组对内外资本采取更开放的态度,将引发本地金融类公司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报记者 朱宝琛

  时间已经是7月份的最后一天,自明日起,备受关注的上海金融国资改革就将正式实施。从重组方向看,金融国资改革将是史无前例的大手笔。

  据悉,这项改革将涉及约16家上海市属金融企业,总资产24511.9亿元(截至2008年底)。按照有关部署,浦发银行、上海银行、太保集团、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和上海国际集团等市属骨干金融企业将获支持进一步发展壮大。

  本着“有进有退,进退有度”“激活存量,吸引增量”“统筹协调,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此次改革将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争取实现三个主要目标:通过开放性重组,吸引一批处于行业前列的国内外重要金融机构入驻上海,培育若干家主业突出、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市属骨干金融企业,逐步壮大金融机构体系;通过深化改革资本补充机制、法人治理机制、选人用人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把市属金融企业建设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创新能力强、服务和效益好的现代金融企业;通过建立健全目标明确、统一协调的金融国资管理体系,加强金融国资监管,推动金融国资布局优化,进一步发挥金融国资在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

  “一个城市要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赵锡军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市创造条件让金融机构前来安营扎寨,同时培育本土的金融机构,让其做大做强,这些都是非常正确的。

  他同时提出,要让金融机构有事情可做,这是更重要的。“在这方面,上海市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探索,让金融机构有市场、有钱挣。”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开放性重组,应该是对国内外金融机构“一碗水端平”,因为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吸引的不光是国内的金融机构,同时也要吸引国外的一些资本进入。“当然,政策底线还是应该要有,在上海要用国际化的思维方式,不能太小家子气,使得国内、国外各方的资本都能平稳进入。”

  赵锡军表示,开放性重组可能就是在金融机构的股东和资金来源方面更加宽松,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国内外的金融机构应该一视同仁,更重要的是把市场给做好。同时,还要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做比较,取长补短。”

  对上海的金融类公司而言,这一改革的实施,或将引发丰富的想象空间。

  目前上海的金融上市公司有中国太保、浦发银行、海通证券和爱建股份,而尚未上市的金融企业包括上国投、上海银行、国泰君安、东方证券、上海证券等。光大证券认为,开放式重组将引发丰富想象空间。“开放式重组”意味着主体多元化,体系外的金融企业也有望参与;同时意味着重组方式多元化,尤其是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经营平台,会有不同的重组方式来实现产能的优化和集中化。

  市场人士指出,多年以来,上海金融国资布局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既不利于集中力量支持市属骨干金融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运用金融牌照资源吸引国内外重要金融机构集聚上海。

  据悉,目前,除了上海国际集团为地方国有独资外,其余15家市属金融企业均为股份制,持股结构不尽合理:其中安信农保、长江养老险、华安基金、富国基金、申万巴黎基金、东方证券等6家,本市地方国资持股比例都超过55%,过于集中;其余9家则为股权多元、持股分散。

  有分析人士指出,对于一些上海知名金融企业,上海市将积极做大做强,培育上海本地的嫡系队伍;对于非骨干金融国企,将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来参与重组。

  在此前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人士指出,这是提升上海金融市场集聚和辐射功能、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目标的内在要求。上海金融国资国企拥有较为丰富的金融资源,通过与国内外重要金融机构战略合作等方式用好用活这些资源,是迅速壮大上海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途径。

  郭田勇认为,上海市实施金融国资改革,应该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很重要的一部分。赵锡军亦发表了相同的观点。“这不仅仅是上海市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国家肯定会给予支持。”

  相关链接:

责编:王玉飞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