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经济频道 > 基金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明星基金经理“弃公投私”不改本色

 

CCTV.com  2009年08月10日 16:33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金陵晚报  

  今年A股市场走出了凌厉的上扬格局,同期阳光私募中成绩优异产品几乎翻番。根据阳光私募1年业绩比较来看,新价值系列、从容系列、尚雅系列、名森系列、世诚系列、淡水泉系列的年回报基本在50%以上,被公认为是中国阳光私募基金的第一方阵。而第一方阵中绝大多数投资管理人出身公募基金。石波、田荣华、肖华……这些刻着“公募明星基金经理”光环的名字,在私募界依旧闪亮,并占据着主力地位。

  “公募出身”不断“投私”

  表现最为耀眼的,莫过于曾任华夏基金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石波管理的尚雅系列。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7月10日,尚雅2期和4期近12个月的收益分别为79.1%、74.28%,同期沪深300涨幅为12.71%,超过大盘逾50个百分点,这一优异业绩来源于对新能源的领先挖掘。而原嘉实基金总经理助理赵军带领的“淡水泉”系列同样业绩领先,“平安·淡水泉成长一期”近1年收益达62.51%(截至7月31日)。

  进一步观察发现,第一梯队从容系列的掌门人吕俊为原上投摩根基金经理,民森系列的掌门人是原博时基金蔡明,而世诚系列管理人陈家琳,曾担任海富通基金经理。

  有业内人士认为,公募基金出身的管理人在阳光私募中占据主力地位,一方面这些人在证券业内积累了人脉;另一方面具备“明星基金经理”的名气基础;此外在投资方面,公募出身的管理人通常将公募基金运作方式直接拷贝至阳光私募,在产品整体运作上更为系统。

  同时也因名气效应,不少公募出身的管理人发行的阳光私募产品扩容速度极快。

  “快刀手”杨永兴不到30岁

  除了公募出身的投资人外,不少“快刀手”所管理产品业绩领先。提起廖黎辉、罗伟广、葛卫东、杨永兴这些名字,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就是这几人管理的阳光私募产品今年业绩翻番,牢牢占据着年内阳光私募排行榜前十的位置。

  私募界不乏天才。被誉为“真正快刀手”的杨永兴,目前年纪不到30岁,他是硅谷基金创始人,已有10年的职业操盘经验。让人惊叹的是杨永兴所管理“策略大师”的业绩,成立仅半年收益就超过130%。他的投资方法与众不同:长时间持币、短时间持股;一般在下午一点半之后才真正决定买入哪只股票,第二天上午便卖出,每天买入的资金和卖出的资金量平均各是一个亿,涉及的股票数达七八只之多。业内人这样评价他:“操作手法独特,常常持股不超过‘两小时’”。而公募基金中的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他在掌管第一只基金时也不过28岁。

  比较来看,擅长交易性机会是这些快刀手的特色。

  解读

  公募明星为何频频倒戈?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至今,从肖华、梁文涛、江晖、吕俊到何震、王宏远、李旭利等,离开公募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超过20位,而其中多数为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这意味着,三分之一基金公司的核心投资决策力量发生过变动。公募基金的规模已经接近2.5万亿,基金持有人3000多万,远超过股票投资者,但是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人才却在持续大量流失,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一个人能带来100亿的规模。但是公司几百亿的规模和我有什么关系?”一位转投私募的基金经理这样表示。话虽狂放,但却是现实。据了解,基金经理一年的平均收入大约在30万-300万元之间,即使是王亚伟,也只是有过年薪千万的传言。而在私募界,投资者要将盈利部分的20%分给私募管理人,这也是国际上私募基金业绩提成的标准。在这种管理费提取机制下,私募基金经理的收入相当可观。2006年大牛市,公募基金经理的平均收入是50万~200万元;而同期私募基金经理的平均收入在200万至数千万元之间,收入最高的一位拿到了5000万元。

  “阳光私募”的另一个特点是操作灵活、监管宽松。它没有公募基金的最低仓位、单只股票投资比例限制,操盘手完全可以精选两三只股票,进行空仓或满仓操作。“阳光私募”也不必每天公布净值变化和投资记录,多数按季度或年度放开申购、赎回,为基金经理减轻了很多压力。

  “‘大而不强’可能是公募基金最终的宿命,制度设计的缺陷正凸显弊端,是时候检讨与反思了。”一位基金从业人士语音沉重。

  相关链接:

责编:张福伟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