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频道 > 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 正文
在清王朝的发祥地抚顺地区,流传着一种独具民族风韵的民间舞蹈:满族秧歌。它历史悠久,具有满族民间艺术的传承特征。它伴随着满族人民的社会、生产方式进步而发展,是满族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方式的活化石。它的表演火爆、矫健、粗犷、豪放,被誉为“辽东山区的烂漫之花”。
作为满族文化传统的遗存,满族秧歌以一种动态文化的方式显现出浓郁的满族民情民俗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满族秧歌的挖掘、整理(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出版、保存了一些满族民间舞蹈的宝贵资料。
国家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成为进一步挖掘、整理濒危的满族秧歌的契机。虽然逐步建立起保护机制和动态的持续保护体系,任重而道远。
满族秧歌
踏鎚·莽势·祷仰科
乍一看,这三个词很陌生,甚至有些字眼在现在的词典里已经很难查到(例如“鎚”,现在都写作“锤”)。“穷本溯源,它们其实都是一种民间舞蹈,一种和满族的先世或者满族人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3月17日,抚顺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赵兵告诉记者:“说白了,它们都是抚顺满族秧歌的前身。”
满族秧歌最早的影子,可以从唐代渤海国靺鞨的民间舞蹈“踏鎚”说起。
海国,是唐代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藩属政权。在200多年的时间里,渤海国“崇尚华风”、“革故维新”,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