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频道 > 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 正文
危机迫在眉睫
和记者谈起满族秧歌的现状时,栾榕年用了“危机”这么一个词。她说,虽然在挖掘、整理、继承、弘扬满族秧歌的过程中,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给满族秧歌的继承、弘扬带来了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老艺人日渐减少,有的早已去世,有的告别表演,有的功力不如从前;受市场化的冲击,原汁原味的东西难以传承,这是目前最影响满族秧歌生存的两个问题。”栾榕年告诉记者。
“原先我们作集成工作时,抚顺地区最少有200多位有造诣的老艺人。现在仍活跃的屈指可数了。”栾榕年举例说:“如78岁的老艺人沈同超目前已瘫痪,住在敬老院,年前我去看他时,这位当年被称为‘小蹦簧’的老人先是大哭,后来用一只膀子在动,表示‘还想扭(秧歌)’。而更多的老艺人像周荣甲他们已经去世。”
作为满族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项目的负责人,赵兵认为,满族传统秧歌濒临生存危机,现状堪忧。他介绍,1985年,抚顺市在普查统计时,满族传统秧歌尚有50余支,遍及全市各县区乡镇、村屯;目前,已寥寥无几,有的甚至连年节都不见活动,偶尔有些活动也都是穿着满族服饰却无满族秧歌的传统内容与艺术特色,看不出原汁原味。
赵兵担心,如果任其以自然状态发展,传统满族秧歌自生自灭的局面很快就会到来。特别是舞蹈动作中的典型舞汇和人物装扮等的历史意义,如果没有老艺人及专家传授,青年一代是无法认知和表现的。
面对满族秧歌生存岌岌可危的严峻形势,有关人士认为,保护满族秧歌,目前仍多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个人行为,所以保护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
栾榕年告诉记者,只要社会重视,保护满族秧歌一定会有成效。她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刚普查时,传统的满族秧歌其实是“看不见”的,藏在深山无人知,经过大力挖掘、整理,满族秧歌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如今,关键要是能抵挡住市场化的诱惑,大力保护硕果仅存的传承人,“毕竟,据我了解,在一些满族聚居的山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秧歌技艺很地道,如果有条件,一定要请他们‘出山’。”
满族秧歌的明天在哪里
“以国家全面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在充分利用原有保护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整理濒危的抚顺满族秧歌,推动对抚顺满族秧歌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增强自觉保护意识,初步建立起保护制度和体系,注重对其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尽早使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彰显于世。”赵兵告诉记者,在抚顺满族秧歌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后,如何保护、继承自然成为有关部门思考的重点,参与此项工作的人们都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此次“申遗”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只有培养更多的满族秧歌艺术传承人,这个古老的艺术才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据介绍,目前,抚顺市有关部门已经制定出了保护满族秧歌的具体计划。2005年至2009年五年计划已经出台并且正在实施。预期目标是:首先,彻底摸清家底,建立艺术档案;分级试点,建立名录;保护传承人,开展培训;加强研究工作,达到保护满族秧歌的基本条件。其次,推广保护抚顺满族秧歌经验,全面系统培训传承队伍,逐步完善保护措施。
赵兵说,在实施五年计划中,要逐步建立保护机制,以增强自觉保护意识为主,逐步建立动态的持续发展保护体系。
责编:韩文燕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