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观察|货币政策时隔14年重回“适度宽松” 释放哪些信号?

来源:央视网 | 2024年12月10日 17:58
央视网 | 2024年12月10日 17:58
原标题:
正在加载

12月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针对货币政策,会议提出明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梳理近20余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发现,货币政策基调由紧到松依次可划分为“从紧”、“稳健”、“适度宽松”等数个区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上一次使用“适度宽松”来表述货币政策是在2010年。从2011年起,我国货币政策一直维持“稳健”的总基调,本次调整系14年年来的首次。

对此,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接受央视网财经频道采访时表示,相比“稳健”基调,“适度宽松”允许更大力度地运用总量、价格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注入充足的流动性,推动实际利率显著下降。

相比“宽松”基调,“适度宽松”又更加注重政策力度的适度性,避免“大水漫灌”式的流动性过剩,防止引发严重通胀或资产泡沫等后遗症。

相比当前“稳健”但实际偏松的政策基调,“适度宽松”能够向市场发出更加清晰、明确的政策信号,使市场各方更好地理解政策意图,形成一致性预期。

曾刚指出,在当前社会经济运行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缓解需求不足和经济下行压力。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可以有效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推动经济回暖。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和增加信贷支持,可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实体经济复苏。

与此同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形成“双松”组合,增强逆周期调节效果,有助于改善善市场预期,提振信心。当前市场预期普遍偏弱,“适度宽松”政策基调的调整可以向市场传递明确的宽松信号,增强企业和居民对经济复苏的信心,推动经济活动回升。

曾刚表示,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未来我国可能采取降准、降息、结构性工具优化等多种措施,重点支持经济复苏和结构调整。他预计,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实施一次性较大幅度的降息。

结构性工具方面,预计央行将继续优化和扩展相关工具,支持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为我国经济提供更强的逆周期调节支持,同时避免“大水漫灌”带来的长期风险。

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将在今年底到期,未来可能追加新的额度。此外,可能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如下调0.5个百分点),进一步支持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等重点领域。

在曾刚看来,我国选择在当前节点调整货币政策基调为“适度宽松”,是基于外部环境宽松、政策协同需求以及历史经验的综合考量。这一调整有助于增强逆周期调节效果,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复苏,同时避免过度宽松可能带来的风险。未来,货币政策仍将注重精准调控和风险防范,避免过度刺激带来的长期隐患。(央视网记者 赵子牛)

编辑:司晓颖 责任编辑:焦健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更多精彩
正在阅读:财经新观察|货币政策时隔14年重回“适度宽松” 释放哪些信号?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