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观察丨爱与责任勾勒风险保障图景 ——《保险企见》解码 “7.8保险公众日”行业担当

来源:央视网 | 2025年07月10日 11:30
央视网 | 2025年07月10日 11:30

在第十三个“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到来之际,央视网和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共同推出《保险企见》第一和第二期节目,聚焦“爱和责任,保险让生活更美好”主题,邀请监管部门代表、行业协会专家展开深度对话。

这场跨越两期的思想碰撞,不仅揭示了保险从“风险对冲工具”到 “生活守护网”的进化轨迹,更勾勒出行业在风险社会中践行社会责任的清晰路径——以制度性安排抵御不确定性,用专业服务传递人文关怀,让“爱与责任”成为连接行业与民生的情感纽带。

从行业理念到民生温度的价值跃迁

“爱和责任”绝非抽象的宣传口号,而是保险行业本质特征的精准提炼。

北京金融监管局金融消保处副处长张鹏表示,在金融消费者教育宣传方面,通过创建“金融伴我成长”特色品牌,出版系列读本,组织线下宣传活动,发布风险提示及制作短视频等,提升消费者素养。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上,推动“三适当”原则落实,指导消费者按需、结合经济状况选产品,仔细了解条款。同时,开发“京融守护”小程序,便利投诉建议与信息查询;指导保险合同纠纷调解委员会分层处理纠纷,新成立的北京金融纠纷联合调解委员会创新多种调解方式,高效化解矛盾。此外,提醒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维权,警惕“代理退保”陷阱,核查机构及人员资质,保护个人信息,遇侵害及时报案,引导建立健康保险消费观,购买适合自身的产品。

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副会长杨怀鹏指出,这八个字深刻诠释了保险的双重价值:通过“产品的适配、责任的信守、服务的守候”,为社会注入“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实现从人文价值到社会价值的自然延伸。在极端天气频发、健康隐患增多的当下,保险已从单一的风险转移工具,升级为“保障刚需、安全刚需、情绪刚需”的综合体。

这种价值跃迁体现在市场需求的深刻变革中。数据显示,2024 年北京市保险密度、深度均居全国首位,寿险市场规模排名第四,远超其GDP在全国的排名。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副会长左明分析,这种“剪刀差”现象背后,是首都群众对保险的期待已从“出事赔钱”转向“全周期守护”。从新生儿的健康保障到银发族的养老规划,从家庭财产的风险防护到新市民的收入护航,保险正以“有温度的守护者”姿态,融入生活的每个场景。

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对此有着清醒认知。正如李云泽局长强调,保险业要“切实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筑牢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灾害防护网”。这一定位在央视网《保险企见》披露的案例中得到生动印证:2024 年中国巨灾保险共同体为全国6439万户次居民提供22.36万亿元风险保障;2023年涿州洪涝灾害中,某出版社因采纳保险公司风险建议避免5000万元损失;2024年“摩羯”台风期间,保险业当月预付赔款超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保险在灾害全链条治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链条治理构建风险防护体系

面对现代社会风险的复杂性与连锁性,保险业正以“全链条治理” 思维重塑服务模式。这种变革打破了“灾后补偿”的传统定式,形成“灾前预防—灾中应对—灾后重建”的闭环管理,让“社会稳定器”功能落地生根。

灾前预防环节,行业从“被动赔付”转向“主动减量”。北京保险行业协会专委会副主任李向军在《保险企见》节目中介绍,通过风险查勘、隐患排查等专业服务,保险业已成功帮助众多企业和家庭规避重大损失。2023 年为涿州某出版社进行的水灾风险评估,正是 “风险减量” 理念的典范实践。这种服务延伸,使保险从财务工具升级为风险管理伙伴,体现了行业对 “防患于未然” 的责任担当。

灾中应对阶段,行业协同机制彰显集体力量。2023 年北京特大暴雨期间,保险业实施的“无差别施救” 原则令人印象深刻 —— 所有受损车辆不论承保公司、地域归属,均享受统一救援服务;行业统一赔付标准、简化处理流程,在特殊时期展现出超越商业利益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同模式,成为紧急状态下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撑。

灾后重建过程,科技赋能让理赔服务加速升级。中国人寿等企业推出的“重疾一日赔”“理赔直付”等举措,将平均理赔时效压缩至0.65天;利用AI技术实现小额案件线上快速处理,在2024年“摩羯”台风等灾害中,通过应急服务站提供一站式理赔,让受灾群众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数据显示,2024年寿险行业整体获赔率达99%左右,中国人寿更是高达99.7%,有力地驳斥了“理赔难”的偏见。

在民生服务领域,创新举措同样亮点纷呈。2019年推出的交通事故“互碰快赔”机制,实现双车事故“不相约、不同时、不同地”处理,截至2025年5月已服务450万人次,平均5分钟挪离车辆、15分钟办结手续,节省拥堵时间 50%;2023年升级的京冀车险服务一体化,使跨区域理赔周期缩短5.32天。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更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让保险服务融入城市治理血脉。

普惠服务与权益保障双轮驱动

让保险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既需要降低服务门槛,也需要筑牢权益防线。央视网《保险企见》节目披露的监管举措与行业实践,展现了保险业在普惠化与规范化之间寻求平衡的智慧。

普惠保险的创新实践正在打破一些固有错误认知。北京推出的“普惠家财保”颇具代表性:128元保费可获得365万元保障,覆盖火灾、燃气泄漏等主要风险,更创新性地将新市民收入损失纳入保障范围,为快递员、外卖员等群体提供工作中断补偿。该产品首推的“减碳量兑换保险”机制,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民生保障,实现了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的统一。这种“低保费、高保障、广覆盖”的设计,让保险成为真正的“民生必需品”。

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日趋完善,为理性投保保驾护航。北京金融监管局推出的“三适当”原则(适合的产品通过适合的渠道提供给适合的客户),从销售源头防范误导行为;“三有”查询系统(机构有牌、产品有号、人员有证)通过官网和“京保通”APP,让消费者一键验证机构资质、产品备案和人员资格,有效遏制“假保单”“假机构”乱象。2025 年成立的北京金融纠纷联合调解委员会,创新推出联合调解、AI 助力调解等六大举措,与“京融守护”小程序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纠纷解决机制,让维权渠道更加畅通高效。

针对“代理退保”等黑灰产乱象,监管部门明确提示消费者:选择正规渠道维权、警惕“高收益”陷阱、核查机构资质、保护个人信息。这些提醒与“金融伴我成长”宣教品牌形成呼应,后者通过分类编写金融读本、开展3万余次线下活动、发布35篇风险提示,持续提升公众金融素养,构建起“风险可预见、保障可规划、非法可防范”的认知体系。

理性认知:构建个性化保障方案

保险配置的核心逻辑,在于“量体裁衣”而非 “跟风盲从”。《保险企见》节目嘉宾一致强调,每个家庭面临的风险图谱各具特色,科学的保障规划应建立在对自身风险的清醒认知之上。

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助理李莉将现代家庭风险归纳为三类核心场景:健康风险可能导致 “因病致贫”,养老风险关乎 “老有尊严”,财产风险威胁 “生活根基”。对应的保障策略各有侧重:意外险应注重覆盖意外身故与医疗责任,利用“低保费、高保障”特点构建基础防线;重疾险需尽早配置,可从基础保额起步逐步加保,应对发病率年轻化趋势;养老储备则应作为刚性需求,坚持长期积累以抵御长寿风险。

这种个性化配置需要避免认知误区。左明副会长特别指出,“理赔难”是对行业的偏见——2024 年寿险行业获赔率普遍达 99%,中国人寿更是高达99.7%。随着科技赋能,“掌上赔”“直付赔”等服务让理赔愈发便捷,重大疾病理赔时效已缩短至 24小时内。消费者应摒弃“买时盲目、赔时焦虑”的心态,通过仔细阅读条款、明确保障责任,建立理性的保险预期。

从行业发展维度看,保险的终极价值在于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杨怀鹏副会长的三个期待引人深思:“让更多人了解保险是高级文明制度安排”“让更多人享有保险带来的安全感”“让保险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这既指明了行业的前进方向,也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在风险与不确定性并存的时代,保险所承载的“爱与责任”,终将通过制度创新与服务升级,转化为每个人美好生活的坚实保障。

正如《保险企见》节目结语所言:保险不是冰冷的合同文本,而是用制度温暖编织的守护网络。当更多人从“被动投保”转向“主动规划”,从“茫然选择”走向“理性配置”,保险行业必将在践行社会责任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真正实现“让生活更美好”的初心承诺。(央视网财经观察员 张雷)


编辑:司晓颖 责任编辑:焦健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更多精彩

原色

天蓝

黑色

藏青

智能导盲

区域指引

返回
声音

×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