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刊发的对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行长史炜的采访《企业要习惯 “下雨” 银行要继续打伞》,现全文转载如下。
4月对等关税战开启以来,企业要更加习惯“时常下雨的气候”,银行也应该尽量在雨天继续打伞。
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行长史炜(54岁)日前在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分享了她的观察和见解。
银行保证雨天继续打伞 最好方法是信贷多元化
史炜说,在新加坡的企业以往可能习惯了“晴天”,但现在情况变了,有时“多云”,还可能常常“下雨”,企业要学会如何在这多变的环境下避险。同时,企业跨国经营的合规要求更高了,银行可帮助企业增强这方面的意识。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曾用这句话形容银行家:晴天送伞,雨天收伞。
史炜说:“企业希望雨天时,银行要撑伞,不要收伞。”
史炜说,有时候收伞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要有更多耐心,通过债务重组或多元化资金来源,扩大融资渠道来化解问题。(郑一鸣摄)
她指出,当雨天到来时,银行要给供应链和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准备好充足的流动资金,在它们需要提款的时候给予资金保障,确保资金链不断。
银行如何做到雨天不收伞呢?史炜解释说,银行雨天收伞,一般上是因为市场出现了区域或行业性的风险,被收伞的往往是同类企业。
“银行保证雨天继续打伞,最好的方法是信贷多元化,避免过度集中,不要在一个行业过热的时候集中投资。”
此外,她认为银行和企业要保持良好的双方信任和沟通渠道,银行需要持续了解企业的发展。因此她建议企业要有核心的主办银行,发展和建立信任关系,这样银行在了解到企业计划时,还会主动来洽谈。
史炜说:“有时候收伞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要有更多耐心,通过债务重组或多元化资金来源,扩大融资渠道来化解问题。”
史炜举例,2020年期间大宗商品市场动荡,新加坡多家银行在大宗商品融资领域遭遇欺诈事件,纷纷暂停或退出相关融资。
新加坡分行有一家经营原油、成品油,以及石化产品贸易的本地企业客户,分行秉承审慎风险原则,加强对行业和客户经营动态了解,维持相关的授信,在接下来几年深化与客户合作,加大授信支持,协助客户经营发展。
《联合早报》进行访问的前一个周末,中国和美国刚宣布关税战休战90天,互相把关税率降低,进行谈判。
史炜已观察到,进出口贸易受到影响,投资设厂、经贸合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家都持观望态度,第二季以来的外贸单据和结算量增长也放慢。
面对挑战,她鼓励企业多拓展资本市场,例如发行新元、人民币或欧元等多币种债券,在市场奠定信用,先把道路走通,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些市场融资。
未来五年要成为 新加坡系统性重要银行
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计划在未来五年,努力成为新加坡的系统性重要银行(Domestically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简称DSIB)。
史炜在访问时也透露了分行这个未来目标,并在2027年达到总资产市场份额的2.5%至3%。
截至第一季末,以总资产计算,中行在新加坡份额占1.74%。本地三大银行则占银行系统资产近一半。
系统性重要银行指的是,对我国(编者按:指新加坡)金融体系和整体经济正常运作起着重大影响的银行。
金融管理局对这些银行实施额外的监管措施,包括必须在本地注册零售银行业务。目前这包括三大本地银行和四家外资银行,尚未有中资银行在内。
史炜指出,要从目前水平,发展到2.5%至3%的市场份额,不能只靠稳定增长,意味银行业务要转型,需在新兴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领先优势,包括数码、养老、绿色、科技和普惠金融。
这是中国提出的五大金融领域,在新加坡也有类似概念。
她也定下目标,以渣打、花旗、汇丰三大跨国银行集团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在本地持有特许全面银行执照(QFB)的10家外资银行中的排名。
在四大中资银行中,中行分行的市场份额都占据领先地位,如截至第一季末总存款份额达59%,总贷款占49%。
过去五年,中行新加坡分行资产贷款稳定发展,截至第一季末贷款市场份额达1.78%,存款份额上升到2.25%。
分行拥有超过25万名个人客户和2800多个企业客户,比2020年底增加20%。企业客户当中包括800家中资企业,也有本地蓝筹股公司,此外中小企业客户也有所增长。事实上,本地企业占该行客户基础的65%。
扩充人才储备 提升本地员工占比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分行在新加坡银团市场牵头行市场份额达4.2%,在外资银行中位居首位,也仅次三大本地银行。
史炜说,分行的排名跃升,主要是因为一带一路以及新中两地的银团贷款项目,例如分行作为银团主牵头行,支持胜科工业(Sembcorp Industries)在阿曼苏丹国的一个太阳能发电站项目,这是当地清洁能源和大型基建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新中在第三方市场合作和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例子。
根据分行2024年的营收贡献来看,企业银行占比超过70%,零售银行业务不到30%。
史炜称,分行固然会继续加强企业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也同样并进。她的目标是把个人客户基础增长一倍,达到50万人。
为此,分行继续加强产品服务,提供智能化的数码服务。她透露,分行正在和本地有声誉的企业探讨推出联名卡。目前分行已和《联合早报》及昇菘超市(Sheng Siong)推出了联名卡。
在扩展本地业务同时,史炜透露,这几年分行也在扩充本地人才储备,例如去年加入金管局的国际外派计划(International Postings Programme,简称iPOST),今年派了五名新加坡员工前往伦敦、香港、北京、上海和悉尼工作。
此外,分行去年提拔了一名新加坡籍副行长。史炜的计划是,未来分行部门主管职位将进一步提升本地员工占比。分行目前约有830名员工,外派员工占比约5%,史炜计划将来让占比保持稳定。
史炜说,通过深耕本地市场,中行新加坡分行要成为中资企业走向东南亚和南亚,以及新加坡企业走进中国的首选合作银行,通过为本地企业和民众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和担当社会责任,成为新加坡具有相当市场影响力的“准本地”银行。
中国银行在新加坡
新加坡分行1936年成立,是中行在海外设立的第三家分行,仅在伦敦和大阪之后。
分行开业当天,英国驻新加坡空军还特派九架飞机在大楼上空绕行三周,以示祝贺。
早期新加坡分行也担当中国非官方外交使节工作,如服务本地华人华侨、接待各类中国友好访新团体、为两地居民寻访亲友等。
中国银行和华侨银行有一段渊源。1932年11月,本地三家华人银行(和丰银行、华商银行、华侨银行)遭遇危机,向中行求援。中行时任总经理带队赴新支持,最初方案是中行收购华商银行30%的股权,后三家决定合并,中行转而协助三家银行合并为华侨银行。
(编者按:D-SIB是指新加坡(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
简体
繁体
拼音
蓝底黄字
黄底黑字
黑底黄字
原始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