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接过广东健力宝集团总经理特别助理聘书
1984年,这是一个应该被所有中国人铭记的年份。这一年,中国女排姑娘们以破竹之势,直落三局,击败美国队,实现了“三连冠”的鸿鹄伟业;
这一年,新中国派出了第一支体育代表团参加了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并奇迹般地夺得了15枚金牌,金牌数仅次于美国、罗马尼亚、联邦德国,位居第四。
这个积贫已久的国家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让整个世界刮目相看,中国人的民族热情此刻被燃烧了起来,以至于没有人意识到,在这一年,在这个国家,还有一股潜流在悄悄地涌动着……
1984年,被称为是中国公司的元年,海尔、联想、万科等公司在这一年相继创立。在广东省三水市一个偏远的县城里,一个名叫李经纬的酒厂厂长凭着一纸饮料配方,开发出一款橙黄色的饮料,他给它起了一个在后来响彻中国的名字――“健力宝”。
在那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健力宝作为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首选饮料,获得了不可想象的关注。也是在那届奥运会上,胸怀凌云之志的李经纬结识了当时刚刚在洛杉矶完成金牌圈地运动的李宁。因为志同道合,这对年龄相差24岁的男人很快成了忘年交。
4年之后,汉城奥运会,在关键的吊环比赛中,李宁意外失手摔了下来,整座体育馆鸦雀无声,爬起来的李宁微笑着摇摇头,金牌擦肩而过,从偶像之颠猝然跌落,这0.01秒仿佛一个被痛醒的梦境。如果没有后面的故事,这将是一个充满悲情的结尾。回到北京的李宁没有民众的鲜花和掌声,没有媒体的簇拥和追捧,他甚至不敢从机场正门回到自己的国家而只能孤单地从一条偏僻狭长的通道悄悄出关……
而在通道的尽头,只有一个人手捧鲜花,微笑着等候着他。那个人,就是李经纬。
也许是4年前,李经纬那句“依靠经济来发展体育”的话打动了李宁,也许是世态炎凉让李宁感到未来的虚妄,在1988年12月16日,李宁在健力宝赞助的告别晚会上宣布退役。当晚,诺大的深圳体育馆座无虚席,人们见证了那个昔日的英雄决然地离去,人们也看到了两个男人的眼泪,当李经纬将一副纯金护手送给李宁时,台上的这两人已是泪流满面。
当时,李宁的想法是在深圳创办一所体育学校,而李经纬给他的建议是,你搞体育不能光靠别人赞助,为什么不可以自己做出一个体育企业来?
1989年4月,春意渐浓的广州,在无数镁光灯和快门声中,李宁从李经纬手中接过了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的聘书。
凭着一种天生的直觉,以及多次出国比赛所培养出来的眼界,李宁提议健力宝应该拍一条有冲击力、富于体育动感的广告,并且由他亲自出演。这个建议,连同在当时属于天文数字的60万元广告费,得到了李经纬的全力支持。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掀起了巨大效应。这一年,健力宝的销售额增加了3000万。
“这是我的兴趣,同时也是我的梦想,我很乐意在他身边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一个中国自己的品牌。”李宁回忆道,“每次在国外比赛,自己常常因为穿着外国的运动服而被误认为是日本人、韩国人,甚至台湾人、香港人,那时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能穿着中国人自己的运动服出现在国际的赛场上。”
由此,李宁向李经纬提出想办一家体育服装厂,并希望由健力宝投资。但也许当时的李经纬已经隐隐意识到健力宝自身产权不清会留下后遗症(因为体制原因,健力宝虽然由李经纬一手创办,但在资产上依然属于三水市政府的国有企业),便委婉地建议道:“如果能够引入外来资金,就不要全部用健力宝的钱。”随后,他陪着李宁一同寻找投资。1990年,一家新加坡公司同意出资,就这样,由三方共同投入的中新(加坡)合资健力宝运动服装公司挂牌成立,李宁出任总经理。经过紧张的施工,不到八个月,一幢5000平方米的厂房在三水市竣工了。屋顶上,一块由三个字组成的巨大招牌异常醒目:李宁牌。
抢 眼 新 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