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程俊琳
本报讯 近日,数家基金公司宣布变更旗下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而去年已有部分基金调整业绩比较基准。基金业内人士认为,基金公司调整业绩比较基准的目的是为了在弱市中的成绩单能够“好看些”,并建议投资者应该“不看基准看业绩”。
业绩标准暗降
8月27日,北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发布公告,宣布调整其货币型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以银行税后活期利率替代此前使用的银行6个月定期存款税后收益率。随后,深圳一家大公司也变更旗下一只货币型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这只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由“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税后)”调整为 “同期7天通知存款利率(税后)”。
这一系列的动作表明,基金公司在中报披露期间开始关注起业绩比较基准。目前,货币型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大都采用税后活期存款利率,而目前我国活期存款利率是0.72%,扣除利息税后不到0.7%,与此前的基准相比,实际上是基准下调。
行业排名更客观
业内人士表示,基金经理“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尤其在季报年报披露时期,基金经理必须考虑如何交出一份“好看的成绩单”。据了解,去年年底及今年上半年已有多家基金公司陆续调整货币型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针对基金公司调整基金业绩比较基准,银河证券基金研究总监王群航认为这是“基金公司自己的事”。他认为应该辩证地看问题,因为确实存在一些基金以往设立标准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对这种标准进行适时的调整是必要的。例如,能够进行二级市场投资的债券型基金增加10%的股票指标就是一种相对客观的调整。但目前基金公司普遍调整业绩比较基准,基金公司本身需要考虑怎样使业绩指标更客观、更准确。
对于投资者来说,衡量基金的好坏主要还是看基金的净值和其在同类基金中的排名,基金不会因为跑赢业绩比较基准就一定成为一只好基金,因为“基准本身就是一个令人质疑的业绩衡量指标”。
也有基金公司在下调了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之后,宣称“跑赢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就是一只成功的基金”。王群航认为,对于投资者来说,基金的业绩以及在同类基金中的综合排名是相对客观的指标。
抢 眼 新 闻
|
|
|
|
|
|
|
|
|
责编:韩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