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了9个月之后的A股IPO终于于6月18日再度起航,中国股市复苏能否持续也由此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如果把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比喻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在这场“战争”中,发行人、投资人、中介机构以及监管部门都应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他们面对的共同“敌人”,应当是市场风险和违法违规。IPO重启达到四方共赢的结果,才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真正目标。
金融危机下的IPO重启之路 为何辟谣?
去年9月25日上市的华昌化工本是一家很普通的上市公司,很多投资者记住它的名字是因为在它上市后,IPO大门关闭了将近9个月之久。
华昌化工上市时,股指在此前的三大组合利好刺激下维持在2300点左右的高度。但随着市场人气持续低迷,股指一路下跌,一个月后就见到了1664点的低点。
股市的下跌有其深层次原因。
去年9月以来,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爆发了一年多的次贷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并很快蔓延至全球,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影响,出口下降、资金紧张、企业业绩滑坡,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资本市场,出现大幅度下跌也就不足为奇。在这种情形下监管层暂停IPO,也是出于对市场的呵护和对投资者的保护。
此后,大盘虽在见底1664点后有所反弹,但弱市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在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任何关于IPO重启的传闻都成为了造成市场大幅震荡的原因,而管理层也不得不一次次的出来辟谣:
在沪指收复半年线后不久的2月5日,有关IPO将重启的传闻在坊间流传,一度引发了市场的巨大抛盘,当日大盘收阴。在有关部门表示对此消息“没有听说”后,2月6日股指收出长阳;3月底,保荐人制度征求意见稿发布和立立电子将上会时,有关部门更是在3个工作日内两度辟谣IPO重启;4月22日,传闻导致股市大跌,此后有关部门再次表示,没有听到A股IPO将于“五一”假期后重启及光大证券5月中旬上市的消息。由此可见,当时的市场对于IPO重启,已经到了“闻新色变”的地步。
市场“不差钱”成为重启IPO前奏
一个要想发展壮大的证券市场不可能长期没有新股上市。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是证券市场重要功能,长期的新股停止发行使得市场的融资功能被破坏,并且阻碍了市场的发展壮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没有新股发行,19年来我们的证券市场不可能发展到如此规模,不可能跻身于全球第三大市值的行列,不可能有“全球最大市值银行”等大型上市公司出现。
我国的证券市场要想在未来国际金融市场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就必须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而且,目前内地许多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非常大,由于A股暂停新股发行,不少内地企业只好寻求在海外IPO,比如香港联交所今年已有8宗新股发行共值16亿美元,据此成为全球最活跃的交易所。
而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也希望市场能够吐故纳新。近年来,我国的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队伍发展很快,投资者队伍的壮大需要有一个优质的、不断扩展的投资对象。恢复新股发行势在必行。
从市场和资金层面来看,今年以来股指的大幅回升和市场流动性的不断充裕,也使IPO重启成为可能。
今年以来股指的回升来自于投资者对宏观经济复苏的预期。去年以来,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陆续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遏制住了中国经济加速下滑的势头,各项经济指标都在逐步好转。
从资金面来看,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今年上半年银行信贷规模屡创天量,市场流动性极其宽裕。具体到证券市场,去年以来新基金的发行速度加快,仅今年1月以来就已经募集资金逾千亿元,险资等机构也加大了投资股市的比例,投资者开户数和参与程度都在不断增加。
政策和资金的双向驱动使得A股市场上半年出现较大反弹,沪深股指逐步形成了一个上升通道并先后收复年线,投资者信心得到有效恢复。
同时,投资者也逐步认识到,优质企业的上市,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种“圈钱”行为,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投资对象,是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表现,对市场的长期发展是很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