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需求受限多因素
上海证券报:有分析认为,目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需求量不大,您认为,需求空间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需要哪些制度推进?
连平:需求空间受限制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人民币支付结算还不是很了解。长期以来企业一直以外汇作为进出口结算货币,在一些人眼中,像是国际法规定只能用美元、欧元、日元等货币结算一样,从没想过人民币也可以用来支付结算,因此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认识还需要有一个过程。第二方面就是中国现在能够决定使用什么货币、有定价权的出口企业不多。而目前愿意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主要还是我们的企业,他们主导权的不足,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需求的提升不利,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另外,尽管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对人民币结算需求是在不断增长,但能否以人民币结算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还取决于当地政府。因为货币问题事关国家利益,比较敏感,所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这也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贸易项下的制度安排对需求的影响也非常重要,通常来讲制度安排越严格需求就越小,越宽松需求就越是大。但我相信随着这项业务的不断推进和成熟,制度安排一定会从紧逐步走向宽松。
程军:目前国家规定的试点地区只限于港澳、东盟,但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陆续有欧洲、非洲、南美等地客户问我们能否用人民币结算。但受各方面因素限制,初期不可能出现井喷式需求。现在我们每天都会接到很多客户咨询,但能够落到实处的比例还不大。即使全落到实处,一年做几百亿或几千亿,相比中国每年几十万亿元的进出口量来说,比重还是非常小。根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56万亿美元,其中对香港和东盟的进出口贸易量分别为2036亿和2311亿美元。试点初期人民币贸易结算需求量对我国外贸的整体影响有限。
实际上,初期政府主观上也想控制需求规模,比如对试点地区、试点企业的限定,还有对银行售收汇额度的限制。毕竟,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可能有一定的风险,有关部门也要先看看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监管和调整,再考虑逐步放开。
同时,客观上市场也不可能一下子全接受,我们的企业自然非常乐意用人民币结算,但交易对手则不一定,尽管人民币有升值预期,币值也相对稳定。毕竟,初期用人民币结算至少会有一定的操作性麻烦,有了人民币,还要对人民币进行管理,要看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汇率的波动。再有他们多年习惯用欧元、美元结算,突然改用人民币还要有一个接受和适应的过程,我们的企业也同样。
但我们希望各方面主观上要加以推进,这对我们的企业有好处,且是大势所趋,从银行角度而言,整体也是利好。长远来说这是一块大蛋糕,所以银行都在争这个业务。中行国际结算量占整个中国对外贸易结算量的30%以上,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我们也争取不少于这个份额或获得更大的份额。
王志浩:中国内地企业可能会非常期待采用人民币进行进出口贸易,这将帮助他们减少汇率风险。在现阶段,仅有少数指定企业可对进出口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在境外,情况可能更为复杂。一些在全球范围内从事贸易的企业仅使用一种货币——美元,他们无需对冲汇率敞口,人民币结算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一些企业选择在远期市场对冲汇率风险,境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NDF)可能更适合他们的需求;一些企业可能会顾虑到人民币结算的时间成本、工作量等。
至于如何推进,我认为香港进出口企业有时可能需要更多的人民币流动性,比如,人民币贷款,或者香港进出口企业需要将所收到的人民币兑换成港元。因此,需要对上述类型交易进行开放。政策决策层希望能够限制投机类的交易,只有在提供真实贸易背景的前提下,企业才能办理人民币借款和换汇等业务。目前,一些香港企业可以在中国内地开立人民币账户,尤其是从当地零售业务中收到人民币的香港企业,但这仅仅限于对特定类型的企业和交易种类。此外,虽然人民币可以一次性兑换为港元,但反向兑换仍受到限制,比如,港元兑换人民币存在每日兑换限额等。这些限制中的一部分需要进一步放松。
与亚洲、欧洲和美国进行贸易的香港企业一般都采用美元结算,这样就自然地规避了外汇风险——其收支均以美元进行。一旦引入一种新的结算货币,将会产生汇兑风险,如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风险,从而将增加成本。当然,这种成本目前主要由中国企业承担,它们收取美元但成本为人民币。贸易伙伴间定价能力的较量将决定是否会更改结算货币。那些开始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但又无法规避外汇风险的企业,需要开始考虑如何对冲新的外汇风险。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