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号……”电视上的潘石屹、任志强有点酸、有点默契地来来回回说着这个数字,不管你是在此节目的哪个时间点打开电视,前后有没有语境,你都很明白:15号不是个日子,而是块地——广渠路15号地。
谁也没想到,这块北京“CBD最后的绝版黄金地”,被在香港注册不过5年的默默无闻的中化方兴公司,以40.6亿元的天价拍下。令老潘的眼睛瞬间比他的招牌圆眼镜更圆的是:这个新“地王”一次性付清资金,“这是什么概念!”
人们猜测着这家“不差钱”公司的来头,各种传言像吹散的蒲公英一样:其母公司国企大鳄中石化,鲍鱼进入了员工的午餐计划,光大厅的吊灯就花费了1200万元……方兴地产可支配资金已经超过了400亿元,“15号”只是第一步,说不定还有16号、17号……
比传言跑得更快的是事实。北京新“地王”刚诞生,在上海,国企绿地集团拿下“今年上海最贵地”;在广州,广州城建集团竞拍下今年的广州地王,溢价高达154%;一线城市里还史无前例地出现了“区县地王”的新称呼……
为了报去年低迷房市一箭之仇,一线城市的“地王”,如王子复仇记般复活。“王子们”个个出生“名门”,背后的力量是央企、500强、各行业龙头。他们头顶皇冠最亮的那颗明珠无一例外就是“国”。
央企与地产的闪婚,让这个本来就充满变数的地产业更加扑朔迷离。“趋势,趋势,我们要趋势”,电视上、网站的调查里,财经媒体的头条,都在预测房价的走势。
这个情景像极了2007年上半年,可似乎又不一样了。尽管,比喻还是那些比喻,“地价高过房价,面粉比面包贵”、“粉丝卖成了鱼翅价”。
最大的不同是,主体变了。老潘、王石们深知:房地产企业的势力版图正在发生改变,“国进民退”是无情的事实。一个新的地产企业能不能成长起来,就取决于一块地。“一块地定生死”是这个行业的铁律。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