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发布改为开发布会,外界猜测为缓解对数据质疑压力。
由于自8月份起推出月度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原定于10日公布的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将推迟到11日公布。同时还将公布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市场等数据。对于为什么要从按月定期分别发布改为集中发布,消息人士认为主要因为今年以来外界对国家统计局数据质疑的声音较多,发布会的形式更有利于对发布的数据作出解释,进而缓解统计部门的压力。
数据发布改为开发布会
8月8日,记者收到国家统计局发出的邮件,称:“国家统计局定于8月11日(星期二)上午10:00时举行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由我局新闻发言人发布7月份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市场及价格等主要统计数据,诚邀拨冗到会采访。请于8月10日中午12:00时前将参会人员名单反馈国家统计局新闻办公室。凭个人有效证件与报名表核实后进入会场。”
8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又在自己的网站上刊出“关于调整主要经济统计数据发布计划的公告”。公告表示:“为及时、全面满足社会公众对我国主要经济统计数据的需要,国家统计局自今年8月份起,在年度、季度新闻发布会基础上开展月度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工作。发布会将原计划按月定期分别发布的上月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市场、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等主要经济统计数据,在每月11日左右集中统一发布(如遇法定节假日则顺延,季度数据发布除外)。同时,《2009年国家统计局经济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中计划的相应月份的以上经济统计数据将不再单独发布。”
记者致电国家统计局,该局新闻办公室人士对记者表示,此前发布的全年统计数据公布安排只是一个预计时间,并不是实际公布时间。
不是因为7月数据难看
据悉,11日的发布会将由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主持并进行新闻发布。当记者向有关人士询问,为何8月份起,国家统计局将按月定期分别发布经济数据改为召开发布会的形式。得到的答复是,这并不是突然决定的,而是早有计划。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任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对舆论以及新闻宣传的重视。
2008年9月,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马建堂调任国家统计局局长,表现出了比前数任局长对舆论宣传更大的热情。尤其是在2008年年末召开的统计新闻工作者座谈会上,当记者们又一次提出了希望国家统计局能找时间组织记者进行统计知识培训的要求时,马建堂一口答应。6月的第一周,国家统计局第一期新闻媒体统计知识研讨班举办。该研讨班由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主持,总统计师李强、总经济师姚景源,综合司司长李晓超、核算司司长彭志龙、人口和就业司司长冯乃林、城市司司长魏贵祥、服务业调查中心主任孟庆欣、普查中心主任杨宽宽等统计局负责各方面统计工作的一把手都进行了授课,最后马建堂还出席了结业仪式并给与会记者颁发了结业证。
该人士还解释了记者对经济数据推迟发布是否因为数字比较“难看”的疑问。他表示,如果因为数据反映经济情况不利,就不应该集中发布,这样就可以避免记者对发言人进行反复询问。
或为缓解外界质疑压力
现任局长对宣传重视,是可以解释为什么召开发布会的,但是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有接近统计系统的消息人士表示,这也可能是国家统计局用来缓解今年以来外界对统计数字反复质疑这一压力的一种方式。毕竟通过发布会的形式,可以更直接的对发布的数据作出解释,从而也就避免了外界的许多不必要的猜测。
今年以来,由于我国发电用电量负增长,但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增加值却保持正增长,进而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仍较快增长,国内外多位学者以及新闻机构对统计数据表示质疑。为此,国家统计局先后6次在其官方网站刊发文章,对此作出回应。
7月24日和27日,国家统计局先后发布:“上半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8.1%”、“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由于这两个增长数字均快于上半年GDP的增长速度,网络上出现了“工资被增长”的热议。为了平息事件,国家统计局8月6日召开媒体专题沟通会,对统计数据作出了解释。
地方统计工作容易受行政干预被认为是统计可能失真的重要原因。中国统计杂志7月刊刊登河南省洛阳洛龙区统计局人士的文章称,当前“地方统计依然处在各种利益的重重围困中,统计失信的危险远没有解除。”(记者:方烨)
相关链接:
责编: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