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是否真正“适度”宽松
从信贷高速增长“利大于弊”到控制贷款风险,表现出央行对于信贷隐患的担忧和防范。在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第22次全体会议上,许多委员就指出要严格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防止货币信贷超常规增长可能引发的通胀风险和金融风险。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说法,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还是第一次使用。今年上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8.5%,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长34.4%,均创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相比之下,上半年名义GDP同比仅增长3.8%。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差额超过20个百分点之多,更是前所未见。不能不让人质疑,货币政策是否过于宽松了?
吴晓灵副主任委员表示,要正确理解和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的货币信贷能够为国民经济作出贡献,过度的货币信贷投放对社会而言不是福音。
吴晓灵着重谈到了衡量货币政策是否适度宽松的两个经济指标——M2与名义GDP。吴晓灵指出,我国今年GDP计划增长8%,物价计划上涨4%,而M2计划增长17%,高出CPI和GDP增长总和5个百分点。2003年至2007年在经济过热、货币政策宽松时期,M2供应量仅高出了3.24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在经济速度下滑的时候,就已经高出了5个百分点。就这个计划的数字来看,已经不是适度宽松,而是宽松的货币目标。
乌日图副主任委员提出,适度宽松应该有一个量化的概念。从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看,6月末,M2增长28.5%,上半年新增贷款7.37万亿元,这两项指标都远远超过年初向人大报告中提出的“广义货币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的计划数。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钱是否都用于实体经济?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宏观调控的意图?
吴晓灵指出了当前货币信贷投放中存在的通胀风险和资产泡沫的问题。她表示,不采取货币信贷总量控制的措施,将埋下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从2003年至2007年来看,商业银行上半年的贷款量基本占全年的60%至70%,五年平均下来是65.5%。依照这个比例,今年的信贷总量将达到11.1万亿元,全年要保持30%多的贷款增长幅度。这样高速的信贷增长,会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尽管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商品价格一时上不去,但这些钱不买商品,就可以买房子和股票。大多数老百姓苦于房价太高买不起房,但房价还在上升。股市上涨的基础应是企业利润,目前的股市快速上涨没有基础。
同时我国现有贷款结构不利于货币政策的转型。目前中长期贷款占比达到51%,长期贷款的大量投入带来了极大的难题。不继续增加贷款供应,必然有一批项目要断掉资金链,成为烂尾工程;继续按照现在的速度投放货币,就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吴晓灵指出,中央银行现在已经处于两难状态,如果我们不尽早统一思想认识,尽早采取措施,就会错失良机。
央行现在采取启动发行定向央票,央票利率有所上升等措施,可以理解为是对当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技术性微调,让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渐回归“适度宽松”。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