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天量”信贷隐患成共识
实际上,总体来看,在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第22次全体会议上,让委员们感到忧虑的是“天量”信贷资金的三个问题:一方面是在关注巨额信贷资金是否进入了实体经济,是否能对“保增长”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是贷款的高增长是否会给银行经营带来风险,中国经济是否会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从更深层次角度考虑,在目前外需持续萎缩、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国内投资和消费结构失衡问题日趋明显,单靠信贷推动投资,进而拉动经济的模式是否能长期持续下去。
在上半年7.37万亿元新增贷款的流向上,这些贷款主要流向铁路、公路、机场等政府项目,给中小企业的贷款仍不多。同时也不排除一部分信贷资金以各种方式进入股市、楼市等资产市场。
对于政府项目的风险问题,韩寓群副主任委员表示,关于政府投融资平台问题,现在各级政府的资本金不是很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大量的银行贷款被作为项目的资本金,风险是比较大的。其次关于政府大幅举债问题,目前各地依靠政府的信誉大量融资,一些地方重视投资总量的增加,而对投资结构是否科学合理重视得不够。一些地方对部分项目投资规模很重视,而对投资效益、市场竞争、促进就业、投资成本的回收研究得不够。这些已经出现或潜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可能会对金融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全国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表示,在下半年经济工作中最大的风险是美国次贷危机在中国的重演。我们的商品价格较低,但资产价格有些上涨,比如房地产价格,北京的“地王”买地的成本每平米是1.6万元,建起来就是每平米3至4万元,房价虚高。房地产杠杆效益很大,10万元首付可以买100万元的房子,这就意味着风险。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有关系,货币政策不仅是总量上过度宽松,结构上也有很大的问题。中小企业需要资金得不到,资金都流向了房地产。
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吕薇委员则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措施。她指出,今年上半年信贷增长7.37万亿元,已经超出了全年的计划。下一步一方面要有“量”的控制,还要加强对现有贷款资金流向的跟踪、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和审计。目前资产价格上升,可能有一部分贷款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有些贷款具有刚性,项目已经开工了,就要继续支持,否则会产生半拉子工程。要在跟踪资金流向和评价使用效果的前提下制定控制目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