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表明,截至9月15日,根据公开数据整理出的100家首批通过创业板初审受理企业名单,其中40家曾披露有VC/PE投资。
青睐IT及传统行业
虽然目前已有近200家企业上交创业板材料,但由于具体名单尚未公布,清科研究中心根据公开信息、ZDB数据库以及证监会网站公布的数据整理出百家企业名单,其中有VC/PE身影的40家企业中,集中在传统行业、广义IT、生技/健康、服务业、清洁技术五大行业。
所有百家企业中,数量最多的是传统行业为38家,其次是广义IT35家,生技/健康行业11家,服务业10家,清洁技术6家。
其中,有VC/PE投资的企业中,广义IT达到15家,占比37.5%,成为受支持最多的行业;其次为传统行业8家,占比20%;生技/健康、服务业各为7家,占比均为17.5%;清洁技术3家,占比7.5%。
从时间分布来看,这40家企业有的获得一轮投资,有的获得两轮投资,总共有50起VC/PE投资,这些投资最早的在1999年就已经施行,但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后,其中2007年以来发生爆发式增长,三年来分别合计有9轮、13轮、9轮投资。
本土创投有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创投案例中本土VC/PE拥有绝对优势,涉及投资32起,其中不乏本土创投明星,包括深圳创新投、达晨创投、招商科技、深港产学研、南海成长等;外资VC/PE的身影有12起,包括兰馨亚洲、殷库资本、NIF SMBC等;此外,合资VC/PE的投资有3起,中外联合投资有1起。
由于退出渠道的通畅以及已投资金的高效回笼,本土VC/PE培育新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境内资本“本土募集、本土投资、本土退出”良性循环模式的逐渐成熟,必将带动我国本土VC/PE行业迎来新一轮的蓬勃发展。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认为,出现明显“内盛外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首先,此前国家外管局为防止热钱流入和外资在境内套利现象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已对外资VC/PE进行了严格限制;其次,2008年颁布的“142号文”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除另有规定外不得用于境内股权投资”,从“入口”直接限制其投资行为;再次,外资VC/PE在中国大多采取“红筹模式”,其结果是,外资VC/PE投资企业已经设立海外架构,想回归本土就变得十分困难。此外,本土VC/PE相比于外资VC/PE拥有更多渠道,更具核心优势。
相关链接:
责编:张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