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 |
观点: 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潜力很大 任重道远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确实得到了初步控制,以节约降耗为主要内容的调整技术调整加大,工业三废和废物回收利用取得了成效。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工作不断加强,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上世纪最后的二十年,中国每万元的GDP的能源消费量累计下降了66%,远大于同期时间99%的降幅。我们以能源消费翻一番为支撑,实现了GDP翻两番的目标。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中国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还比较高,出发型增长的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经济快速发展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的代价相当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对能源和其他资源的需求大量增加。目前中国GDP占世界GDP的4%,而一些主要的资源消费量所占的比重却高出不少。主要的工业、行业单位产出的能耗和物耗单位建筑面积的采暖能耗,机动车每百公里的油耗等消耗的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明显偏高。能源利用效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等效益指标与世界先进指标相比明显偏低,节约资源的潜力很大,任重道远。
未来几年是改革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中国政府将以更大的决心,尽更大的努力,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改革新的突破,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但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在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改革面临着更加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更加复杂的利益关系。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建立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第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基础。
第三,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继续深化价格改革,建立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第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要积极推进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企业素质和金融业抗风险能力。
第五,深化财政、税收、投资体制改革。要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财权和事权,实行有利于科技进步和节约环保的财税制度。完善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行为,加强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管和调控,提高政府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水平。
第六,完善有利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要按照“五统筹”的要求,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构建东中西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完善对外开放的体制和法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