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王银香:会折腾的农家女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9日 20:49 来源:CCTV.com

  节目进行到这,我们已经说了不少科技手段是如何帮助农民朋友致富的,其实,不论多么先进的技术,最终落实到土地上落实到牲畜圈里还要靠人,靠那些有着科学观念的人,靠科学致富的带头人。中央一号文件是这样描述现在的新农民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我们看看下面这样的人物是不是新农民。

  记者张玮:各位观众,这里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科技走进新农村》特别节目。现在我是在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组织的第二届百姓致富经验交流年会现场为你报道。在这次交流年会上,一共有八位农村致富带头人参加了经典案例的现身说法,我们发现,在他们的致富经验中,科技手段使得他们彻底脱离了传统的农民形象,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代表人物。

  这些原本普普通通的农民,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通过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学的生产和管理方法走向富裕之路的事迹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记者张玮:观众朋友,在这些致富明星中,我们首先向你介绍一位来自山东省曹县五里墩村的农家女王银香。你是否能够想到,我国繁育成活的第一头克隆牛就诞生在她的养牛场里。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涉足高科技领域,把自己的养牛场运作成了全国最大的民营种牛场。她利用现代科技,赚得了亿万财富。

  2001年1月18日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五里墩村。在五里墩村王银香的养殖场里,虽然每天都有牛出生,但这一天生的小牛却轰动了周围十里八村。

  五里墩村民李爱田:“那么厉害啊,咱五里墩儿出名了,从历史上,省啊,中央领导人都没来过,这回生了个牛,连中央领导人都来了。”

  这头引起轰动的小牛被取名叫科科,无数家报纸把它的出生登上头版,而小牛的主人王银香也成了聚光灯下的焦点人物,因为,科科,是中国繁育成活的第一头克隆牛而缔造它诞生的正是五里墩村农民王银香。

  王银香:“我这几年介入高科技,我的企业发展是迅速的,企业规模由原来的几百万元,现在发展到企业资产两个多亿。”

  1995年,王银香买进 1000头肉牛,开办了当地规模最大的肉牛养殖场。本来日子可以有条不紊地往前过,可到了1999年8月,王银香的养殖场忽然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提出的一个建议改变了王银香的生活。马世援,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就是他找到王银香提出在他的牛场做黄牛生奶牛的试验。而方法就是对种牛进行克隆。

  克隆,就是取高产奶牛的体细胞用科学的方法使之发育成胚胎,然后再把胚胎移植到本地黄牛子宫中受孕,这样就可以让黄牛个个都生高产奶牛。王银香顿时觉得充满希望。于是,她以十几万元一头的价格从加拿大、美国等地购进了20多头优质的种牛,准备克隆。她要经营奶牛生意。

  五里墩村村民们只见王银香不停的买牛,搭牛舍,盖实验楼,放胚胎,就是不见赚一分钱,到底是克隆还是克财的风言风语开始在村子里蔓延。

  五里墩村民赵连军:“你在家的人,你一个女人家,你围着一个牛屁股转,你搞的啥?”

  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王银香坚信科技会带给她财富。2001年1月18日,科科诞生,随后,又有11头克隆小牛同天降生,一年后,开始有克隆牛长大当了妈妈。

  有了高产牛,王银香又在鲜奶上做文章。王银香不和大企业拼品种的多样化,只做保质期48小时左右的鲜奶。做鲜奶就必须缩短销售周期,哪里有牛奶市场就必须到哪里建奶牛基地。

  2002年春节,在马世援的帮助下,王银香利用我国已经成熟的胚胎移植技术发动周边的农民帮她养胚胎牛。

  如今,王银香已经在苏鲁豫皖四个省建立了22个基地,养了2万头牛,以曹县为核心每个基地相距三百公里,就地销售鲜奶。 王银香除了牛奶日产量已经达到100多吨,此外还做种牛、肉牛,有机乳牛肉,利用牛粪加工蘑菇,开发了牛血清等药物,形成了一整套畜牧循环产业链。

  记者张玮:观众朋友,提起鲟龙大家一定感到非常陌生。它是从一亿四千万年前,一直神奇地游到了今天的一种鱼类,学名叫做鲟鱼。接下来,我们就给大家讲述来自湖北宜昌的蓝泽桥利用科技手段成功养殖鲟鱼的故事。

  目前,世界现存鲟鱼27种,素有“活化石”、“软黄金”之称。生长奇快,躯体最长达6米,最重可达1000公斤以上,寿命在150年左右。

  今年54岁的蓝泽桥,用8年时间创造了一个养殖鲟鱼的世界纪录:拥有养殖水面4000公顷,驯养鲟鱼17种,年产鱼苗500万尾,年产商品鲟鱼1000吨,建成了世界上人工驯养鲟鱼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鲟鱼种苗与繁养基地。

  1990年,时任省水产局机械化养鱼公司经理的蓝泽桥发现,当时鲟鱼市场价格极高,每公斤在100元到150元之间。诱人的市场价格,促使蓝泽桥迅速和美国的渔业公司老板签订了合作合同。1996年初,蓝泽桥跑遍了宜昌的山山水水,选定了4个没有污染的低温涌泉,为鲟鱼营造繁衍后代的家。

  蓝泽桥:“18到22摄氏度是鲟鱼生长的最佳温度,我们现在找的这个水的话,你看,恒温的话就是18度,鱼可以长年生长,也就是说我在这里养鱼的话,这个鱼就可以天天生长,过去一般要12年的时间,我们最多就是6年到7年,就可繁殖成功。”

  1999年前后,鲟鱼的价格暴涨,每公斤的价格达到了四五百元,一些人在一夜之间腰缠万贯。蓝泽桥却做出一个异乎寻常的决定,敞开收购鲟鱼。

  彭卓群:“我们收购别人养了两三年的鲟鱼,收购过来我们就可以少养三年,鲟鱼的成鱼养殖当时还是一个暴利的行业,200多元一斤,可是它的生产成本也就10多元20多元一斤,那时候,我们公司也养殖了很多鲟鱼,如果要是把它全部销售出去,可以赚很多的钱。”

  此举使得蓝泽桥一举在宜昌,当阳,宜都,荆门等地建起了7个鲟鱼基地10个繁育场,并和中科院水生所合作解决了鲟鱼的全人工繁殖问题。

  蓝泽桥在养殖的同时不停地开拓市场,他在上海武汉建起了鲟鱼专卖店,还和一些旅游公司合作,推出了鲟鱼美食系列。并利用鲟鱼极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和武汉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成功鲟鱼保健食品系列,并全面上市。

  2004年4月,是蓝泽桥最快乐的日子,他的鲟鱼系列保健食品在武汉农博会上刚露面,就受到各界关注。

  刘海洋:“我们增加养殖的17种各种规格的鱼,全部是活体摆在那个展位上面,这些很多人觉得很稀奇。”

  蓝泽桥:“武汉农博会上,几乎全部卖光 ,我本来就是这些样品,没准备卖的。”

  蓝泽桥的营销策略,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国内外一些商人纷纷加入到他的营销队伍中来。深加工产品的畅销,使蓝泽桥的鲟鱼货源颇为紧张,他发动三峡库区里的300多农户为他养起了鲟鱼。

  彭卓群:“把大量的养殖任务养殖工作交给农户来做,农户赚钱,我们也赚钱。”

  宜都市移民局副局长万祯礼:“去年我们调查了6个户,6个户收入一般都在2万元到3万元,这个是难得寻找这么一种产业的。”

  现在,蓝泽桥正与一家公司合作投资8000万元,建设鲟鱼保健品现代化生产线,同时把目光瞄准了三峡和湖北以西省区的水面, 他说那里有他自己的父老乡亲,有属于他的广阔天空。

  记者张玮:同样是养牛,也同样是养鱼,有些人却养出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银香、蓝泽桥还有许许多多的致富明星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坚信,只有相信科学,利用科学才能彻底改变农业的增长方式,才能干出一个扎扎实实的新农村,他们身在土地观念却远远超越了有限的土地,他们是这个时代锻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新农民。

  这是《致富经》栏目为你报道的。

  (编辑 许威 刘谦)

责编:刘琼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