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所以现在网络上的提问是源源不断,我想我们的网友之所以提出来了这么多的问题,因为他们看到我们《社会保险法》(草案)在未来执行的过程中,可能还存在的一些细则上的一些缺失。那么既然问题提出来了,在我们征集意见的过程中,我相信他一定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未来完善这个法案的过程当中,也希望这一切能够得到一个妥善的解决。那么我们新的法案究竟如何才能够更好的执行呢,我们稍候继续我们的评论。
解说:如何异地领取社会保险,不同地区,怎样续缴保险费用?社会保险资金,全国范围将怎样流转?一份新的《社会保险法》(草案),落实起来将面临哪些新问题?《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欢迎回到我们的节目当中,《社会保险法》(草案)向社会征集意见之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注意到了,在这个草案当中的一些亮点,比如您的三险关系可以随本人而转移,再比如说,未来你将会有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号码,就是你的身分证号码,当然除此亮点之外,很多网友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关心或者说是担忧,我们来看看网友的一些评论。
这位叫做“两点水”的网友说,“早就应该改革了,现在的工作变动很快,有的时候今天在这儿上班,明天又不知道去哪儿上班了,有的异地重复多次缴费,如果不实现全国统筹的话,恐怕自己缴了多少年养的老保险,到退休时还是一场空”。
“美杜莎”说,“养老、医疗、失业三险在很多事业单位只有医疗保险,这就意味着这些单位科技人员不敢流动,即便呆在原单位混日子,退休后也发给你退休工资或者改革后缴给社保,去领养老金,否则,只要你调动单位,尤其是到企业或跨地区,就什么都没有了,这种牛王爷不认马王爷账的事,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尤其是贫困地区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的合理流动,不知道《社会保险法》如何规定的?”我们也期待能有相关的规定。
再来看一位“蓝色风铃”说,“这真是太好了,早就盼望着养老金能全国转续的这一天!这问题一解决就真的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了,以前是在哪个省工作,走的时候只能把自己的一部分取走,让人感觉不到这是养老金,只能算是存一点钱而已,现在好了,在哪儿工作都是一样!盼着这一天快一点到来!”
我们在刚才的网友留言当中,看到了很多对未来的期待,其实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他们对目前社保体系存在的一些弊端的小小的抱怨,那么我们在接下来这个短片当中,也梳理了一下,社保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存在相关的问题。
解说:尽管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直在进行着改革和探索,但是不断显现的一些新问题,也引发着社会各界的讨论,首先是近几年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地区,回家过年农民工,辞工退保的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部分地区,农民工退保率高达95%以上,以东莞为例,仅2007年一年,就有超过60万人办理了退保手续,一天最多时退保现金流达到30多万元。
2008年1月8日,《人民日报》就曾发表题为“农民工退保潮因何而起”的文章,文章指出,农民工流动性大,参保成“鸡肋”,制度缺陷,让社保成为空间楼阁。利益驱动下,退保成为地区政府的“创收”项目。
在农民工社保遭遇尴尬的同时,社保的地区差别也造成惯性上不断。12月7日的《扬子晚报》发表“单位为防养老金被冒领,要求老人开证明‘还活着’”的文章,报道说,年轻时在新疆工作,退休后回到故乡的南京人蔡女士,按照国家政策每月领取养老金,原单位为防止养老金被冒领,要求她须不定期证明“自己还活着”,拍“个性”照片寄回单位。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是现行的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条款细则太多。
从12月28日,国家公布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之后,多家媒体纷纷发表评论。
《中国青年报》今天发表文章“社保:怎么让八亿农民有保障”,文章指出,中国用于社会保险的财政支出,一直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在中央财政层面,中国这方面的支出比例只有10%左右,远远落后于加拿大的39%和日本的37%,而且这笔开销基本面向城镇职工,流向农村农民的非常之少。
《东方早报》发表题为“社保法中政府责任应‘说得清道得明’”的文章,文章指出,(草案)虽然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应当在社会保险基金入不敷出的时候给予补助,但从整体而言,政府的责任仍然是一种概括性的责任,而不是一种具体的责任。
政府的补助,既缺乏明确的计算基准,同时又缺乏明确的责任条款。社保制度完善,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随着市场和社会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成为一种必然,此次社会《社会保险法》(草案)出台,社保制度改革,该怎样变化?公众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