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新一轮评选又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在其评选标准里,体现了对企业责任的呼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其实体现了对乐善好施、仁义之道等价值观念的认可。但是,这振臂一呼,是否能应者云集?谁又有资格、有能力加入到这个竞争中?
说到“责任”,集装箱行业的“木地板事件”
值得一提。木地板是集装箱的原材料之一,主要取材于热带雨林的“克隆木”树种,从原始森林保护和生态的角度看,使用成材时间较短的人工林木替换已成趋势。但许多东南亚木业工厂,依赖于资源优势,不会主动投入经费研究克隆木的替代品,而一般的集装箱厂商在尝试中又苦于找不到性能和成本中的最佳平衡点。于是,木地板替代产品的研发就成了一件尴尬事。
2002年,集装箱业的“老大”中集集团开始研发替代产品。经过技术上的反复调整,才把合格的木地板生产出来。在试验中,替代的桉木地板承受了7吨重的叉车来回碾压76次。中集的举措的确起到了保护濒危森林资源的客观效果,但说到底,这种成功是与中集集团的大量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分不开的。
不能不看到的是,社会责任与经济状况有密切的联系。如果上面的故事可以说是责任和企业投入相关,那么在慈善事业中,责任和企业实力密切相关;在加强环保产品使用上,责任又与企业成本相关。社会责任的行使首先要求企业具有良好的经济状况,试想,如果一些还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一些缺乏资金的民营企业,为了慈善事业而危及到自己的正常经营,它又怎么来继续行使自己的社会责任呢?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讲的是战国时期,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提议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同样,对于当今的企业来说,发展仍然是硬道理,营利仍然是首要目标。因为就像“仁义”是依附在物质利益基础之上的,社会责任等道德行为是和物质条件相联系的,企业的道德也不是纯粹精神的因素,仁义也受制于经济条件和利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以说,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历史任务和经营策略,所以割裂开企业发展阶段这个前提而讨论中国企业问题是不客观的。“社会责任”对中国众多的中小企业还是个奢侈品,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实力的企业是没有能力担当的。
(长栓)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