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临人间,体现着生命力的胜利,体现着大自然从冬眠状态恢复觉醒。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把幸福的希望同春天结在一起,祈祷着春天给他们带来幸福。因此,立春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个极为重要的节日。
立春,又称打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由于它为春天之始,又有“一年之计在于春”和“春打六九头”之说,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尤其是从农耕为业者都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在辛亥革命前,中国的历法中的春节即为立春节,而今日所称之春节则是农历的新年(正月初一)。立春一般在冬至后四十六天为立春,或者在大寒后十五天为立春。此时气温开始回升,春风乍起,预示着桃红柳绿,万象更新的日子不远了。
立春节的历史和习俗悠远,至少在周代就已出现,典籍上有周代设东堂迎春的仪式,即是佐证。当时祭祀的句芒神即是春神。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之神。在远古时期, 最早在立春日祭祀者除礼官外,均为农人。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在正式仪式前还要预演。《燕京岁时记》中有所记载:“打春即立春,在正月者居多,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多买萝卜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这些记述是“立春”的最完整史料。
鞭打春牛是立春中重要的节目。据考证,此风俗在周代已出现,《周礼•月冷》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意。”就是最早的记述。鞭打春牛的习俗在我国以农耕为主的地区普遍流传,因为鞭打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衣、促春耕,还表现了古人的原始信仰,并且在唐宋时代已成为了定式,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了很详细的记载。因鞭打春牛有宗教含义,在山东等地曾有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土牛土的习俗,谓之抢春。
除了立春日有打春、咬春和抢春之俗外,在我国江浙地区还有演春等活动,在这一天要歌舞娱乐,村庄间要演小戏,耍杂耍花会,以此来迎接春天的到来,寄托对春天的希冀并从中企盼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与其它民俗节日一样,立春除有祭祀、娱乐活动外,还伴有美食。立春日的风味食品也体现着春天的含义,有春饼、春卷和春盘。在北京,以吃“盒子菜”卷春饼为最佳食品。所谓“盒子菜”即各色酱卤肉类,当年都由猪肉铺所提供,其中尤以振阳楼、普云楼和天福号的“盒子菜”称著。但有些地区的春盘则以素菜为主,有些还突出葱、蒜之类,故称之为“五辛盘”。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全国各地各民族在立春日都有所表现,虽然形式不同但主题是一致的。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要外出去游春、探春和踏春,一直延续到清明节前后。游春后,春意盎然,大地上就出现了“耕牛遍地走”的景象。春天真正来临了。
立春的活动除在史籍中存有记录外,杨柳青、潍坊等地的木版年画也有不少是“鞭牛”、“耕田”为题材的,这都是我国民俗文化弥足珍贵的资料。
立春民俗是我国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从勤劳为本,和对和谐社会,和平生活的想往和追求。今天旧话重提立春,是弘扬、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传统文明、优秀文化精华,使我们民族永远立于世界之林。而在这样一个具有浓郁中华文化传统的时间节点,发起一场旨在倡导全民参与、共献爱心、传递温暖的大型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可以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赋予了传统“立春”以更新的社会历史内涵。
专家简介
| |
张双林,1944年10月出生。原为《中国工商报》副刊资深编辑,曾著有《中国庙会大观》、《老北京的商市》、《郁园随笔》和《中华商道》等书。现为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责编: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