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网友评论 |
 |
网友:苏州 朱红华 Little pig 于2001-09-09
看了《经济半小时》的“整顿市场经济――我们在行动”的节目后,我非常敬佩我们的记者为整顿工作所做出的巨大努力。然而也正因为这一点而让人心痛,让人深思。因为正是一些相关部门的失职、甚至充当保护伞,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经济秩序的紊乱。如果需要用记者冒着危险来揭露之后才予以查处,亡羊补牢的话,让人大快人心之余也不免会感到一丝悲凉。
网友:戚其锋 "aaa951" 于2001-09-08
自从看了垃圾水桶的报道,我发现周围的水桶都是低于20元的,直到现在仍在流通。不知其合不合标准,不合为什么还能流通?使用这些伪劣水桶的企业应负什么责任?
网友: 188mail 于2001-09-08
看了《经济半小时》"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在行动"这几期节目,感触很深。你们的报导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但是在感触之余,我们看到的几乎是每年不是整顿就是严打或是“3·15”,其中政府的行为、媒体的报道、领导的关注起主要作用。而我们最希望的是一个健全的法制环境起主导作用,这才是社会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根本。加紧法制的建设和完善最最重要,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更应靠法制来维持。
网友:天津王晓钊 "Micheal Wang" 于2001-09-08
闲不下来
《经济半小时》的记者无疑是最忙碌的记者,也是生活最充实的记者。尤其是在各种“打假”、“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活动中,他们更是闲不下来。
因为总是闲不下来,记者们总是很辛苦;但同样的,因为总是闲不下来,记者们总不会担心失业。可是,记者们的心中就没有一点无奈?如果我是《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在行动》的记者,我倒是很希望自己能够失业。因为要是那样的话,我们的市场经济秩序就能看得过去了。
可是残酷的现实使记者们不可能闲下来。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手,用自己的良心,记录下一个个尽人皆知的秘密,揭开一个个暗处的秘密。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又要感谢我们的“有关部门”了。他们给了记者无穷无尽的素材,他们给了记者一个“金饭碗”。
我想:记者们辛辛苦苦的采访,虽然收入不少,但是不会感到很高兴吧。宁可砸了这个“金饭碗”,也要保证老百姓的利益和安全。
所以,真的希望记者们能闲下来。
但这个问题可不是这么简单的,敢于犯法的,都是有背景的。按照鲁迅的话说:这些脚色可都是“不好惹”的。所以,记者们才会有“冒着生命危险”的机会;所以,才会有外地拖车把牌照号挡上的一幕;所以,小丫送给洪虎那把短剑的时候我才会感到心惊肉跳……
什么时候,执法者能够真正的称职?什么时候,执法者能够驱散我们心头的阴云?什么时候,执法者能像我们的先人齐威王一样“战胜于朝廷”?我们感到了距离。
所以,记者们闲下来目前还不现实。
我只是盼着记者们能安全,不要让我们再看见流血了。还有,小丫的“危险的礼物”千万别再送了。(怎么看怎么让我想到《宰相刘罗锅》里“太上皇”送给刘罗锅的那把剑,还有一个字条:“回家,以此剑……”)我只是希望小丫能够安全,能够好。
拜托了!
网友:威海戚其锋 "aaa951" 于2001-09-08
整顿需要动力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拉开了规范市场秩序的序幕。电视台和记者的行动让我们由衷地佩服和鼓舞。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是一个长远的事情,媒体和记者不应该是主力,但其表率和影响力是巨大的,这表明他们巨大的责任感和火热的心。
在以后漫长的过程需要群众和有关部门的配和,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动力机制,使从举报到受理再到处理等各环节都能积极主动透明起来,实行独立举报制度,受理和处理相分离制度,以达到监督的目的。媒体和记者则是人民的眼睛和喉舌辩是非评功过,拉近距离,增加透明度。这样的机制才是有机有效的。否则记者有越俎代庖之嫌,久之人们只相信记者不相信政府部门。
网友: "truename" 于2001-09-08
超载车问题
车辆超载是一个老问题,今晚的经济半小时为广大的诚实劳动者――司机说了一点实话,我们深表感谢。
采取罚款、卸货、扣证等办法只会给交警、路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创收,加重货运成本,对经济的发展没有好处,长此以往有可能使少数破产司机走向社会的反面,使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使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民减少收入。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如果能早日开征燃油税,废除各种不合理收费则国家有幸,民族有幸,人民有幸:
1、可以降低货车制造成本。(因为按目前的政策法规制造厂只有生产“小吨位”大载重量的货车才有市场);
2、促进大吨位,低油耗货车的大量采用,在从而降低货运成本,提高效率,使广大司机有微利。
总之广大司机不愿意超载,超载是无赖的选拆。
一个司机,十个农民
网友: 胥晓东xxdly 于2001-09-07
很喜欢《经济半小时》栏目“我们在行动”,对扰乱经济秩序的人和事一定要严厉查处,最重要的是要用最严厉的措施查处有组织的扰乱市场的行为和组织,地方保护主义就是这样一种。而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源是当地的主要领导,因此我想应该是组织人事部门参与的时候了,建议在记者暗访的时候有上级组织部门的人员在场。
网友: "talk" 于2001-09-07
乱收费
目前,许多地方行政部门,乱收费、搭车收费的现象特别突出,在他们收的费用中,大部份是留下来给自己发奖金,有的部门甚至给各科室下达收费任务,达不到标的不仅要扣发奖金,而且科室领导还要降职处理。许多老板对此苦不堪言,因为他们管着你,如果不支持他们的工作,今后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施加压力。
网友:西安人jukata 于2001-09-06
"双城记”是个大笑话
昨天晚上,本人收看了经济半小时“西部论谈”特别节目。
贵栏目犯了个大错误,把成都和西安作为西部两个经济最强市来做比较。我想纠正一下:西部经济最强市的竞争应该是成都和重庆的竞争!
我是一个西安人,对西安市和西部的成都、重庆非常关注、了解。
重庆早在上个世纪上海财富论坛时就被公认为中国西部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而且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 。工业基础雄厚。早在98年重庆就引来了麦德龙、麦当劳,西安现在才引来。
再看:重庆98年时已拥有两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成都和西安那时一个也没有,现在才有一个。世界知名的NOKIA、ERICCSSON早已在重庆设厂。到现在重庆已有加拿大、日本、英国等领事馆,也是西部国外领事馆最多的城市。
西安由于是旅游城市,很多人来过,去重庆的外地人可能相对少一些,但你们去过重庆的话就决不会犯这种错误----------------高楼林立,很象“大陆的香港”,整个城市充满动感与活力,人们普遍比西北人富裕!
我们西安要赶上重庆,还得踏踏实实加把劲。
别因为西部论坛在咱们这开,就一个劲为西安唱高调。否则有些领导又要飘飘然了。中央台还是应该实事求是的多给咱陕西提出意见和新的挑战。
网友: "王未" 于2001-09-06
应该深入报道造成经济秩序混乱的原因
为什么中国的经济秩序这么混乱,为什么有假冒伪劣、地方保护。难道是我国的法律不健全吗?不是。假冒伪劣难道没有政府部门管吗?有,有工商、有技监、有公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每个地方都有音像市场,难道文化局不知道吗?知道。为什么没有人管呢?我认为这是没有监督造成的,你发现这些违法的事,你能怎么样呢,你打电话给文化局,他们说他们把情况报告给领导,就没有下文了。本人认为主要是要加强监督,要违法必纠。
网友: "马 峰" 于2001-09-06
我是山西的一位个体经营者。在此首先说声:你们辛苦了,并代表我全家致以感谢。
现在,我代表我们这的经营者,向你们告之:我们山西现在香烟市场明显有地方保护主义,在我们这县烟草公司限制我们进外省香烟。
一件丝绸之路要带三条特是富,其他的一件香烟,要带一条金熊猫。这种种夹带的香烟全是山西太原卷烟厂出品的。其实我们这的人很喜欢抽外省烟,当然是因为烟好。
我恳求你们下来调查,还我们以经营自由,还消费者以购买自由。
当然我们不期望那一天,全省只买山西太原卷烟厂出品的,而是良性竞争。期望给我以回复,以让我们明白,你们真的报道的不只是一小块,而是全国。
网友:布衣 "subuyi" 于2001-09-06
我是一名普通的公民,申请专利之心由来已久,但是看到专利申请竟然需要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而且费用昂贵,便一直耽搁到如今,已2年有余,今天再也等不了了。
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和行业改革似乎与专利局毫无关系。人们能感觉到的只不过是熟悉的“专利局”改成了较为时髦的名词“知识产权局”,而更多的人从此不知道了专利的国家管理机构到底是哪个?!
数据库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了,互联网的应用也已经十分普及,连普通的个体小贩也懂得了利用互联网来开展业务,为何专利申请速度仍然龟速依旧?!——既然我已经明确知道我的发明史无前例,为何不能今日申请,明日审批呢?!
曾经垄断的航空、电信业,在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临时抱佛脚的行业改革,结果怨声四起、焦头烂额,成了四不象,为何中国的企业总要打一棒,走一步呢?!
既然如今专利局成了知识产权局,那么新名字能否带来新气象呢?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