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英国访问的温家宝总理1月31日公开表示,中国4万亿的投资计划是投向实体经济,没有拿钱往银行里补窟窿。他表示,中国的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好,流动性充裕,处在一种比较稳健、健康的经营状态,“这就对我们国家应对金融危机,起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关于4万亿的资金投向,通过有关部门的解释以及媒体广泛报道,相信国人大多知情,即投向民生工程等七个方面。但温总理为何还要特别声明没有拿钱往银行里补窟窿呢?这个问题很有探究的必要。
温总理是对驻英中国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说这番话的,说明他认为中国银行业发展健康,无须资金救援。事实的确如此。比如,雷曼破产,从中资银行持有的雷曼债券7.25亿美元来看,对各家银行的赢利影响并不大。也就是说,由于多年的金融改革,中资银行并没有陷入国际金融危机的漩涡。
金融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行的血液。“没有拿钱往银行里补窟窿”的另一层意思是,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有了健康的“血液”输送,经济之躯自然不会生大病;反之,既然经济之躯没有大问题,对金融业自然不必忧虑。
笔者以为,声明“没有拿钱往银行里补窟窿”的意义,还在于告知外界,由于金融危机的源头在美国,中国与美国所面对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所以美国救市始于金融业,而中国救市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改善民生、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内需等。
既然“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那么刺激经济的关键就在于提振信心。显然,要想提振民众信心,政府的投资计划必须是阳光的。像“美国3500亿救市资金疑被华尔街高管私吞”这样的新闻,明显告诉美国人,政府的投资计划是不阳光的。而中国4万亿的投资计划投向实体经济,是看得见的,无疑也是阳光的——只有阳光救市,才有可能救市成功。
而且,经济指标有好转迹象证明中国救市措施已初见成效,这些经验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分享——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实体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必须要救实体经济。如果单纯拯救金融业,对整个经济局面难有实质改观。
温总理在肯定中国金融业稳健的同时,也提醒银行业应把握贷款的原则,使今天的贷款不至于日后变成新的坏账。以前,商业银行往往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潜在风险。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就是最典型的风险教育案例,而忽视风险,就要付出代价。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中国4万亿的投资计划是投向实体经济,资金投向非常清晰,但由于是长期计划,必须防止在今后投资过程中出现偏差,因此,资金投向还需要不断细化和明确,并让每一分钱都在13亿人的目光注视下,真正用在刀刃上。
| |
| |
责编: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