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为什么不先降油价,再征税费?为什么实行价内税,而不实行价外收税?政策制定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用意?《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好,欢迎回到我们的《今日观察》,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继续和大家关心正在公开征集意见的,成品油税费改革的一个方案。其实在这四天当中,公众通过各种不同方式,都表达他们对这个改革方案的,不同的看法。现在网友传来了一些漫画,我觉得也说明他们对这个税费改革方案的看法,大家看第一幅漫画,面对着燃油税改革这样的一个果实,很多人发表了不同的观点,你看私家车可能会说,“哎,这是甜的果实”,然后我们看到大排量的车,说“这是酸的果实”,还有大卡车的车开人说“这是苦涩的果实”。
再来看第二幅漫画,燃油税正在上传下达,中间给养路费发了一个下岗通知,未来我们就不收养路费了,但是呢,给过路过桥费发了一张留任通知。其实大家对这一点,也有质疑,我们下面有一个小片,特别梳理了,在这四天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当中,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对于这一份改革征集方案发表的一些看法。
解说:从12月5日开始对全社会公示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到今天已经公示了四天了,这四天的时间里,社会各界对于这份意见展开了各种讨论,
新华网在12月5日以“透视成品油税费改革‘四大看点’”为题发表文章。文章从调增消费税取代燃油税凸显节能减排意图;“费改税”意在规范政府收费公平负担;扶持粮农、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改革对开车百姓生活影响几何,四个方面发表了观点。文章认为通过这四大看点,透视出成品油价税费改革的最终目的。
《人民日报》发表“燃油税改革,算小账更要算大账”的文章。文章首先展示了民众的一些担心:多用油要多缴税,会不会抑制石油消费,会不会影响当前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文章分析说,这就牵涉到算大账与算小账的问题,眼下国家确实需要通过拉动消费来扩大内需,但是一定要理清一点,促进消费,绝不是鼓励浪费。
从1993年开始,我国已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目前大城市80%以上的一氧化碳,40%以上的氮氧化物,来自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如果油价过低,消费需求进一步增长,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文章呼吁,不算眼前个人得失“小账”,要算清国家经济发展“大账”。 虽然肯定的声音占多数,但市场上也有着不同的质疑声。
12月8日,《广州日报》发表题为“税要收的清楚,价要调的明白的文章”。文章指出,在征求意见之前,曾有人呼吁,成品油价格应该先降下来,不必等燃油税改革,等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后,该加多少,再加多少。
近一段时间,石油企业每天享受着超高的垄断利润,消费者则每天都在忍受着,其高的早该下调的油价,到头来还是被说成是“加税不加价”,好像消费者占了便宜。
上海《新闻晚报》在12月6日发表,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出台,细节未明难言减负的文章。其中引用中央财经大学事务学院副院长刘恒的话,“应先把国内油价降下来,给征税形成空间。”文章认为,燃油税应与定价体制及相关补贴政策捆绑在一起出台,而目前公布的这个方案征求意见稿,显然是少了一角。
安徽《合肥晚报》思考的话题,成品油的价格,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在了燃油消费税,提高之后带来的变化。11月28日,该媒体发表题为,物流业希望先降油价再征税,燃油税风雨欲来,再看消费变数的文章。文章分析说,物流企业对一个城市来说,在保障供应上的作用不可小视,生产生活资料的及时供应,取决于该行业的正常运转,如开征燃油税后,增加的成本,物流企业无法消化,则只能通过提高运价来保证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