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世仑:我们做的是2006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我们就特别想了解一下三位,你们认为今年中国经济中有哪些区域,比如地域上的区域、行业上,你们认为它很有亮点、很有前瞻性?
卢伟光:我觉得世界上的一种舆论,“中国经济恐慌论”,应该与中国的经济息息相关,与中国的政府息息相关,我们到哪个国家去买木材,人家就说中国人又来了,这最重要的是民族感,现在长在巴西也好,在非洲也好,他们认为是我的。但是中国发展的,我们是通过劳动给你的,是给你带来价值的。另外这些西方国家,他看到中国长大了,有能力享受这种物质条件的时候,其实他心里不是很愉快的,所以他们传播的理念,我们用是合理的,但中国来买就不合理的。有的时候你是很认真的去做,你也很想为每个国家创造价值,但是你受到的是被人家排斥心里的作用,这种心里压力是很大的。所以今年这块,不管俄罗斯也好,其他国家也好,不管石油也好、铁矿石也好,一提到中国,经济恐慌论就来了,因为没有国家层面在里面,你和人家斗是个体的力量,所以是很微弱的,应该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中国不管是兼并外面的企业,或者是在开采自然资源中,中国政府应该很快意识到,而且积极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这块人们有理有据与世界这些国家达成一致,像中非论坛,所以这也是中国政府06年特别突出、特别关注的一件事,排在工作日程上去。而且中国这样发展汲取,对自然的需求不会这么快变弱的,所以如何做到我们自己够用,又能与世界供应国达成一致的意见取得供应,我觉得这也是很需要考虑的、去研讨的一个问题。
石世仑:我们今天晚上要播的片子里面,我提前看了一下,那个片子里面有两张照片,你在和巴西总统卢拉见面的时候,他认为你是中国人的形象,你怎么去向他解释像威胁论这样的观点呢?
卢伟光:因为卢拉总统对中国是有好感的,而且他对美国是有抵制的,他要找到他的同盟国,现在中国就是他很重要的同盟国。另外他们也很清楚的意识到,中国这种交流,不管进口、出口,对两个国家都是带来好处的。但是对站在第三者的国家,看你打的很火热别人心里不愉快,所以在这点上,我们按照巴西环保的法律,而且我们在巴西受到很多非中国森林组织,联合国森林组织,还有世界自然基金会,对我们有很多的评论,当然这种评论很正直、公开的,我们也想我们在巴西从事这样敏感的话题我们会很小心;第二我们自身会做好,做得比巴西要好,别人不能挑出毛病来,我在巴西靠你赚钱的同时对你巴西负责任,不仅对企业负责任,我要做到对你负责任的行为、语言,我相信他们从心里是敬佩的,你只有从精神上感染他,才会给你提供有利的方法或者是环境去投资。
沈南鹏:我看到中国过去十几年,围绕两个主题,一个是制造在中国,还有一个是消费在中国,制造在中国是80年代初唯一的主题,但是这个主题在改变,最早说了制造在中国是意味着在广东、浙江那些制造业企业,可能就是出口到海外去,但是没有特别的技术含量,就是纯劳动密集型,我们看到过去的一年里边,有一些大的企业走出来,他们既有劳动密集型,在全世界都是基础领先的企业,他们把中国本身有技能的劳动力用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这样具有竞争力,这是中国制造一个新的发展。
另外我认为更重要的主题,从量上有一个提升,可能就是消费在中国,这个在20年前不是主题,20年前在国内消费市场上很少看到本国很强的品牌。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可支配的收入的提高,大家在各种领域里面都会追求各种不同的、有品质的品牌、服务和产品,包括在衣帽领域,比如休闲的李宁、美特斯邦威,酒店方面有如家、携程这样的公司,我们看到在各个消费领域里面,中国都有一些品牌出来,比一般的企业收的费用可能高一点,但是它们提供的是高质量的服务,随着消费的升级大家追求这样的品牌,这个是中国10年、20年发展的主旋律,因为中国本身人口基数很大,在美国,在60、70年代相当一部分这样的企业成长,服务于巨大的消费市场,经过一段的发展,可能先满足国内,然后这些企业再走出国门。今天中国这些消费品牌,都有可能先把自己的根扎好,把这个品牌建立起来,20年、30年以后他们也有可能走出国门,有具有的本国市场支撑他们,所以这个潜力是巨大的。
![]() | |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人 沈南鹏 |
施正荣:我觉得一方面大家也很关注的,就是中国加入WTO,明年保值、增值就要结束了,实际上放在中国所有企业面前,如果只是从市场竞争的方面,就没有国内市场和国外之分了,门一敞开就是跟国际市场竞争。所以中国企业提出了真正国际化的要求,所以说我们现在讲经济全球化要走国际化的道路,门一打开,我们都要以国际化定位。就是说我这个企业在世界上应该是怎么样的定位,就不仅仅面临中国的市场。而且我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历史必将发生的潮流当中,我觉得我们企业更多的要放眼世界。我经常给我们员工讲,我们要俯视,要俯视我们的企业,俯视我们的行业,这样在全球范围内来做一个考虑和布局。
第二,我觉得考虑到在近几年我们中国出现了很多新兴企业,像沈总他们的携程、百度、医药等等新能源领域,这首先说明一点,我们国家现在土壤非常的肥沃,空气也非常的新鲜。我一直讲在今后10年、20年,所有的经济发展好戏在中国,所以我们有了这么好的发展企业的环境。同时我们也赶超了一个时代,中国在经济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要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挑战就是机遇。所以现在能源是问题,资源是问题,政府号召大家节能、环保,这些都是新的行业,这样就会涌现出一大批新的企业来解决社会能源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这些行业,会有限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所以我坚信不移,在今后的10年、20年,中国必将会出现真正的、世界性品牌的,但是基于中国本地发展起来的世界性品牌,毫无疑问。
石世仑:我觉得三位都非常有信心,一个是市场容量、人口,还有疆域的面积,依托这个,你们眼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应该具备哪些特点?比如在地域上可能依托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触角伸向各地,很像美国在18世纪末那时候。
卢伟光:现在其实他们(沈总、施总)两个就是很好的典型。
沈南鹏:我觉得至少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品和服务,你的系统必须是在全球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像今天我们做携程,我们看自己的距离跟美国差距有多大,我认为很接近,有的甚至是超过的,美国最大的企业在他们创立的时候,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因为他们在成本太高了,做流程化的管理太难了,在呼叫领域做不到,在中国做到了,我认为这是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做1百万间房间的时候和1千万间房间的时候,我们都能做到持之以恒很好的服务,因为我们有良好的系统在支撑,我们可以在欧洲、美国竞争,因为从本身企业的技术和系统来讲完全可以应付在全球范围里面跟美国这些公司竞争,我们成长非常快。
第二是人才的储备,我们一直跟公司的副总他们这样说,今天的企业要跟500强企业竞争的话,最大的障碍是人才的竞争,我们现在有5个副总裁,如果我们公司发展到180亿,那时候我们可能要有20个副总裁、30个副总裁,这些副总裁在哪里?当然很可能是从本公司培养,你们要问问自己,在后面40、50里面,这些总监或者是经营当中有没有人有这个能力提升上来,我们公司有没有这种文化培养他们?我认为这是最大的挑战。
刚刚卢总讲到我们的公司可能是上市公司,而且有比较好的全球基础。这样的环境可以让我们也更多的机会在发展当中有更多的机遇,比如融资、兼并,我们可以利用上市公司的地位快速成长。如果今天欧美有一些公司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收购欧美的企业,因为我们本身成长非常快,我们有很好的系统,更好的人才储备去吸收他们,消化他们。
施正荣:我觉得沈总讲的很有道理。我还觉得一个企业,要真正成为很成功的企业,有一个是要必备的,就是我刚刚讲的国际化。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有国际化的理念、素质,然后有一个国际化资源的支配,包括人才、研发,研发也要在全球范围内考虑,哪些范围是最好的,还有就是市场,也必须是国际化的市场,我们不能眼睛只盯着中国市场,我们也要看到国外的市场。另外我觉得一个公司的执行力很重要,这就体现了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你的想法再好,你的战略再怎么高明,但是如果没有很强有力的执行力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觉得另外一个就是创新,创新是少不了的,包括各方面的创新,最近讲蓝海战略,其实就是一个创新,世界500强战略,只有是蓝海战略做得好,就是不断的创新,就是不断的寻找你的蓝海,这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另外一点很重要,必须你有一个资本运作的平台,因为企业不断的壮大、发展,如果自己没有一个银行,总靠贷款很难做大。所以你看所有的百强企业,或者是500强企业,他们银行的现金都是很多的,很少像我们国内传统企业是靠银行贷款吃饭,这样企业很难做大。这是我讲的一些必备的素质。
卢伟光:我觉得专业化也很重要,我感觉现象中国的企业不能走多远,特别是40岁以上,40岁以下又是一个时代,知识的教育、世界观,20、30年又是一个年龄段,也就是有很多局限性,这样只有把精力集中,集中在某一项,不管是哪一项,把它做到世界第一,前三名,那么就是持续的,你可以做一百年企业,可以在某一个领域有很好的盈利回报,不管有什么宏观调控不会受到影响。所以它会慢慢随着时间的积累、财富的积累慢慢走向很大的企业。
石世仑:卢总说的专业化,我感觉中国现阶段,或者在若干年以后都不会产生像通用那样的。
沈南鹏:这个从管理上确实是很大的条件,因为人都很年轻,特别是从管理的强度上,本身企业在不断创新,那时候还要分散你的注意力、精力到其他一些,哪怕是同类产品的话,我相信对管理层具有很大的挑战。但是我们看国际上绝大部分的企业是专注的企业,这是他们很成功的,往往企业缓慢成长没有办法,只能通过这样的策略去扩大他的规模。我们在中国应该是很幸运,很多的企业享受到40%、50%的增长,这样的董事会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专心把这个做好,把这个内功练好。
石世仑:去年我在拍摄《大国崛起》片子的时候,拍了西门子,我非常震惊,它第一个产品是指针式电报机,在那个博物馆里还保存着这个指针式电报机,它非常专注于这个领域。我们现在中国的企业,与他们相比还属于幼年阶段,那么这个轨迹是不是日后也会跟他们非常类似?
施正荣:我觉得看世界目前500强企业他们多元化做得很好,我觉得可能还有一个历史原因,也是促使他们多元化成功的一个原因。就是说40、50年以前,我们全球经济竞争没有现在这么激烈,在竞争不是非常激烈的年代,如果出现了一个大亨,我很有钱,我这个企业做成功了,有能力投资另外一个行业。在那个一个情况下比较容易做成,因为另外企业可能没有人做,他一做自然就成了,而且有资金支持。目前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很难找到这样的机会,几乎每个企业都可以做,我觉得可能还是这么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
沈南鹏:刚才您讲到的这个情况,我相信我们每个企业本身的产品可能还会经过很长的升级换代、更新的过程,这些可能都会发生,包括我们自己做的产品。像我们今天如家产品,或者是携程的服务,如果20年后再看可能很多东西很落后了,中国的市场给了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石世仑:我们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到今年是第7届了,过去产生了大约有60、70位年度人物,很多人也是大家很熟悉的,我很想问,我们各位对过去所产生的人物对哪些人比较关注?
卢伟光:这里面企业家哪些还生存的很好?有些很好,有些其实并不是很好,这6届里面英雄大有人才,其实是更替的,因为他在当代这一届的时候可能做得很好,或者很受到尊重才会选上。但是过几年看谁永远受尊敬,看谁的企业能够持续发展,我想时间会给予很好的论证。
施正荣:现在一些老的企业家,或者传统行业的企业家,像鲁冠球、张瑞敏、柳传志这些人等等,以及现在做羽绒服的波士顿的高总,其实我打心眼里很尊重他们,为什么呢?像我们,包括沈总,我们是比较幸运,为什么很短时间发家了,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我们是赶上了好的年代,形成了好的思维,或者是到国外留学有一定的眼见等等,这都是后面给我们的,再加上我们创业的环境越来越规范,所以让我们一下子发展起来了。我们这一代有点像在甜水里长大。
我为什么尊重这些企业家呢?他们在当时那个年代,在所有体制,市场不是很规范的条件下,完全是靠拼打,很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做好,而且在传统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能够做好,而且还能保持这样的水平,其实我们应该要向他们学习,他们在市场运作、怎么度过冬天等等方面,他的意志,他的生存能力比我们这些企业家强的多。
沈南鹏:我非常同意施总的观点,像联想的柳总这样的企业家,其实他们这个公司所经历的管理上的提升,确实比我们年轻的企业来讲好很多,可能我们成长的很快,但是从管理的内功我们还是需要提升。另外大家有时候看股票、看市值,但是也要给企业家一定的空间。因为我们这些企业我认为很年轻,如果我们看百年老店我们才刚刚开始,10年,甚至是更短,一个品牌打造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感觉前途还有很多路要走,而且我感觉好的创业者要有这样的心态,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看美国乔.布什也好,从创造苹果电脑,再到走出新的路来,我感觉关键是企业家精神很重要,而不在乎这个人在今天的时候财富或者市值多少高,关键是在于好的创业者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卢伟光:我觉得在前面67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有每个时代的英雄。但是有一个我很赞赏,有一个女的是财经大学的教授刘姝威,我觉得这个是坚韧不拔,很有毅力,把社会的利益看的很重。
石世仑:当年蓝天集团的一个审计报告,她看了以后觉得虚假的东西太多了,她站出来了。她作为一个学者,学者面对一个企业,尤其是有很大背景企业的时候,学者反而是弱势,在这个时候她很坚强,她可以不被利益所左右。
卢伟光:知识分子应该有这种精神,不管说清高也好,但是要有原则性,原则要坚持。
沈南鹏:我们看到在欧美的话,有一个群体,有很多是成功的CEO,这些所谓商界的领袖人物,他们很多站在公共公司的董事会上面,我认为中国逐渐也应该形成这样的群体,可能我们尊敬企业家们完全有这个能力做。我其实是三个上市公司的董事,我感到压力很大,因为企业在高速成长,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我想中国需要更多的人帮助这些企业,我们可能不是企业直接的管理层,但是我感觉作为一个像刚才教授那样的人,或者有商业经验的人,应该帮助这些企业提高治理结构,或者帮助这些企业成长。
石世仑:刚刚提到柳传志先生,我以前拍过联想的片子,最早的时候联想的办公室就是在中科院很小的一个传达室里,大概是这个房间的一半大小,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生意可做,就是为了生存,去卖过旱冰鞋。所以他们的起步阶段,和这个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了,但是很多人生的经验,或者是应对这种复杂情况,或者是应对这种困难的局面更足一点。
施正荣:意志比较坚强,磨炼的比较多一点。
石世仑:现在有80后的企业家了。
卢伟光:这也是我们更大的压力,他们更有前瞻性,思维更开阔,基础更好。
石世仑:沈总应该会碰到80后的企业家,他们经常拿着很好的计划书来给你讲很好的故事。
沈南鹏:我经常会遇到,但我非常同意施总的观点,我一直讲这样的话,今天创业的成功,有我们的努力,有我们团队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时代的发展,幸运是天时地利人和,我发现有一些创业者,尽管有很好的环境,但是对困难的应对不够,像施总成功了,如家成功了,好像成功是必然的,其实不然,其实很多失败的,他们并不是没有努力,或者是不聪明,有各方面的因素。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说,第一要有坚韧不拔的心态,失败了一次重新再开始,对每个人都一样,我们企业做到今天的规模同样也有巨大的挑战。在做企业以前要有很好的期望值,不要把创业的成功看的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