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哈了一口气,南方就结冰了;动了一下身子骨,西边就地震了;想想怎么赚点钱,外国就发生金融危机了!”网友的戏言道出了2008年中国经济的多舛和善变。
上半年还在防“通胀”,防“过热”;下半年就要防“通缩”,“保增长”了……一年来的这些财经热词,鲜明勾勒出我国2008年经济形势、老百姓生活突出的“变”的特点。
形势之变:从防“通胀”到防“通缩”
“啥东西都涨价,猪肉贵,油也噌噌往上冒”。年初我国物价涨幅继去年以来一路走高,今年2月份CPI高达8.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达20.4%,3月和4月CPI也都在8%以上。“通胀”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下半年CPI一路走低,8月份后一直低于5%,11月份跌至2.4%。年初网友的抱怨还言犹在耳,下半年一下子就开始防“紧缩”了。
“说变就变”的不仅是CPI,股市、楼市中的“变脸”也不断上演。从“牛市调整”的乐观到“大熊市”的坦然;从“死了都不卖”的豪言壮语到“割肉,割到骨头”的悲伤。在无奈、调侃和自嘲中,许多投资者的态度在发生着变化,从当初盲目跟风、投机到如今的理性投资、注重规划和加强风险管理。
2008年的中国楼市,无疑也是变化多端的一年。从年初对“拐点论”的激烈争论,到“百日剧变说”的应验;从“面粉贵过面包”,到流拍退地纷纷上演。“楼市没有降价,只是在做俯卧撑。”这句从深圳传来的经典楼市俗语,如今已成为折射楼市博弈颇具讽刺意味的笑谈。
生活之变:从“涨工资”到“降薪”
在年初物价上涨的压力下,“涨工资”成了企业员工、公务员的一项迫切需要,关于“涨工资”的帖子频现各大网络论坛。
下半年“涨工资”的要求销声匿迹,“是裁员还是降薪”成为人们讨论的主要话题。受金融危机冲击,一批中小企业破产关闭,大型企业也纷纷减产、停产,经营困难,面临“裁员”和“降薪”的压力。
由于经济困难,社会就业吸纳能力明显减弱,不少大学毕业生也面临就业困难。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开始悄然发生变化:期望值从万元高薪到一两千的低薪;就业地从中心城市到二级城市,甚至到农村。
生活的变化也催生了一些新兴的人群: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穷忙族”;拼命考公务员“饭碗”的“考碗族”;为降低生活和出行成本等目的而出现的“拼房”“拼饭”“拼车”“拼卡”的“拼客”;金融危机袭来,年轻人也开始精打细算,纷纷在网上建立电子账本,成为“账客”。于是“穷忙族”“考碗族”“拼客”“账客”也和“月光族”一起成为今年网络热门词汇。
从“加息”到“降息”——政策之变
继去年下半年的一系列加息后,今年初我国一直处于加息的预期通道,人们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什么时候加息。
3月份,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全国“两会”上说:“目前所有的货币政策工具都有调整的空间,包括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的可能性始终存在,但具体怎么加,什么时候加,目前还不好说。”
但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对宏观政策进行了调整,9月份,央行4年来首次降息,到12月22日,央行已连续降息5次,降息频率之高、幅度之大都是以往少见的。
从“加息”到“降息”,标志着我国货币政策的转变。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政策转变背后反映的是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本身的变化起伏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从年初的“双防”到年中的“一保一控”,到9月份的“全面保增长”,以及11月的“保增长、扩内需”,最后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顺势而为,沉着应对,适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总基调进行了调整。
形势之变,政策之变,生活之变,流行的财经热词已经生动地展现了2008年经济生活的突出特点。即将到来的2009年又将流行哪些经济生活中的流行语,我们将拭目以待。
| |
| |
责编:谷立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