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巨额财政投资副作用
濑口清之 佳能环球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在世界各国经济指标下滑尚未见底的情况下,唯独中国已经显出复苏征兆。这可以说是中国景气刺激这种宏观经济调控的结果,对世界各国走出此次金融危机贡献甚丰。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国异常巨额财政出动,虽说作为一种财政金融政策和措施是果断大胆且有效的,但也伴随着巨大的副作用和经济风险。
具体来说,其一是有相当部分的财政出动投向了高速公路建设等眼下并非急于动手的领域,结果效率难显,反而导致盲目投资的扩大;其二是资金投入目标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大多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的民间企业仍然处于资金极度不足的境地。其结果是,有极大的可能性会招致经济构造的国有化,再次造成经济效率降低。
因此,如何克服此次作为一时性景气刺激疗法的巨额财政出动带来的副作用和经济风险,就成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所面对的迫切性课题。▲(作者为佳能环球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驻日本特约记者林浩采访整理。)
公共投资方向需要转换
木下俊彦 早稻田大学商学部教授
此次金融危机沉静之后,希望中国在经济运营上能有一个彻底的认识转换。除了如海外经济学者大多主张的要把依赖出口型体制转换为内需主导型的经济成长体制之外,公共投资的投资方向转换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也就是说,既然超大型公共投资的运用是中国的拿手好戏,那么这些最终来自国民血汗税金的财政投资,就应该投入到那些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比如,用于农村饮水管道的铺设、厕所等设施的修建、医疗机构卫生设备的配置和乡村道路的修筑等,而不仅仅是投向政府机关和城市的公共设施。如此一来,可说具有一石二鸟的效果。其一,是使公共投资得以有正确的投入方向,源源不断地投入,从而牵引经济的健康发展;其二,是让作为纳税人的国民,特别是中下层收入和农村人口,切实享受到社会财富增加的好处,以谋得整个社会的均富和发展。▲(作者为早稻田大学商学部教授,驻日本特约记者林浩采访整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