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悲伤
海外投资不等于分散风险
成天都说全球化,2008年的中国投资者没想到,竟是以残酷的资产缩水方式和世界接了轨。生不逢时的QDII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注定要成为国人理财历史上无法忘却的痛。
“本来是想分散风险而买QDII的,结果却亏得更多。”33岁的吴小平,主要的投资都在基金中,今年年初买了些嘉实海外和上投摩根亚太优势。他说,买入QDII一是当时看好香港等市场,二是分散投资风险。
“我的买入价在7毛钱,比申购价还低,当时还以为抄到底了。”吴小平说,可随后境外市场暴跌,首批的4只QDII都在亏钱,最后自己的基金也成了“三毛党”。
和无数QDII的基民一样,68岁的王大爷曾在本报报道中“露过脸儿”。一年来被大洋彼岸的金融风暴“惊吓”得够呛的老人,也因为一只名为华安国际配置的基金,和华尔街的金融天才们同呼吸、共命运。
进入9月,雷曼兄弟宣告破产以后,王大爷最后的底线——保本也变得遥不可及了。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承诺的保本原是雷曼兄弟下属金融公司提供的担保,可是谁承想,作为担保人的雷曼兄弟却先行破了产。经历了破产风波的王大爷,本想认赔割肉却被告知不接受赎回。报告说:“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资金被冻结,基金的净值没法计算。”
王大爷这下看懂了:“就是逃都逃不掉!”
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9只披露净值的QDII基金没有一家取得正收益。4只在2007年下半年成立的QDII基金,自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也均在-40%以上。
和王大爷一样,吴小平现在依然持有QDII。他说,有过这次教训后,自己终于明白,海外投资,不等于是真的分散了风险。“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你只需要看好一个篮子就够了。而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意味着你要同时看好所有的篮子。”
8 迷惑
东方没亮西方亮了
巨熊虽然踩住了散户的钱袋,却并没有断绝逃生的路径。当上天对你关上了所有的门时,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股市的牛悄悄走了,债券的牛轻轻来了。
屈澍,就是传说中140元钱一股买了中国平安的“敢死队员”。
今天,当他站在历史性的高地向下望时,经历了多次腰斩的股价已经模糊不清了。中国平安已经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回到2008年年初,当昏了头的市场人士津津乐道“10000点猜想”之时,熊市已经不期而至。不幸的是,大多数人仍然浑然不觉,不仅不知道离场,而且“死了都不卖”。
股市熊了一整年,屈澍的心情也坏了一整年。
然而,当上天对你关上了所有的门时,总会为你轻轻打开一扇窗。股市的牛走了,债券的牛来了。而且,债券市场一牛就是一整年。
在2007年那个曾经如火如荼的牛市氛围中,债券似乎早已被人遗忘到了角落里。然而,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全球资本市场一个比一个“熊”。随着危机的蔓延,各国政府为保经济纷纷降息,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不断下调。于是,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曾经收益率相对较低的债券,在这个动荡纷扰的时代登场了。
2008年,先后发行的五期凭证式国债,因为利率直追CPI,得到不少稳健型投资者的追捧。在之前几期的凭证式国债中,3年期收益率达到5.74%,5年期的达到6.34%。在今年10月20日发行的第五期凭证式国债,3年期利率也达到了5.53%。多年不见连夜排队购买国债的情形在2008年重现。
债券行情之火爆,在9月之后更是波澜壮阔。在央行不断缩减公开市场操作和下调准备金导致银行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自9月份以来大幅增加了债券的投资力度,甚至不惜同业拆借加大债券投资,由此引发了所有债券类产品的交易量价齐升。
也是在年末,懊悔错过另一轮行情的屈澍,终于拿出辛苦工作了一年的积蓄赶上了债券市场的末班车。
2009年的新年钟声即将敲响,问题是,已经火了一年的债券市场真的还会继续这种火爆吗?强烈的降息预期虽然会使得债券牛市持续一段时间,但是此轮牛市也已开始显现一些隐忧:当屈澍这样的散户投资者醒过味儿来后纷纷挤上债券牛市的末班车时,好日子是否会戛然而止?
| |
| |
责编: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