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以宾
“4万亿”可谓当前最大的社会热点。据媒体报道,4万亿的消息甫出,一些地方政府、企业就已闻风而动,纷纷进京,国家发改委门前更是“人头攒动”。
4万亿元的投资,对于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过,对于这些钱怎么花,却引起网友的极大关注,有的甚至担心这笔巨资会投向一些“拍脑袋工程”。
网友的担心固然有些多虑,不过在这个问题上也值得我们警惕。那么,如何用好这4万亿呢?在笔者看来,关键还在于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所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笔者看来,就是利用资金(资本)高度的趋利性特点和“市场主体”充分的市场理性,在资金(资本)可以充分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前提下,使所有资源配置到它最该去的地方。由于“市场主体”具有一种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以及风险最小化的“硬约束”,从而使资源配置的盲目性以及浪费现象得以遏制和减少。
诚然,国家财政资金的配置与私人资本的流动和配置有所不同,它更多追求的是一种宏观效应乃至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私人资本利润最大化的价值取向有本质区别。但在市场理性方面,在追求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硬约束”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却常常做得不够。如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往往不是市场,而是权力、人情等因素,那就值得警惕了。
国务院将4万亿投资定位于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等,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其实并无矛盾。4万亿的大蛋糕,上述领域将如何切分,当然离不开对全局的考虑和宏观计划,但当具体领域和重大项目确定之后,钱究竟怎么花就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并非一句空话,它要求有关部门在所辖领域的建设发展中充分遵循市场规律,且做到对该领域的资源配置、运行现状了然于胸,并以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大量的经济数据作为蛋糕再切分的科学决策依据。真要做到了这一点,“跑部进京”的冲动就会被遏制,国家发改委门前“人头攒动”的场景也就会自动消失,国家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 |
责编: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