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行业整合加剧?
虽然,地产熊市让很多地产商难受,但是却同样使更多的地产商得利。
根据易居地产研究院的统计,包括万科、恒大、富力、金地在内的众多企业,在2008年都实现了品牌市场份额的扩大化。
另一方面,今年的土地成交价格虽然低廉,但大部分都落在大开发商的口袋中。万科、中海、保利等开发商成为今年的囤地大户,获得了大量的低价出让地块。而一些开发商由于去年拿地过多,且购买的土地地价过高,今年并没有再买地。这也使得开发商在土地储备上出现了分化,部分开发商由于在后续项目出现“断档”,已经无法再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
与开发商一样,营销代理公司也将进入整合时代。业内人士罗渊认为,2008年国内的营销代理公司在业务上输给一直看不起的中介,原来从大开发商那里做代工赚品牌,从小开发商那里做溢价赚利润的模式几近彻底破产的边缘。
自2005年之后,大开发商逐渐在产品中注入自己的品牌性格,通过这种实实在在的产品内涵建立起客户的忠诚度,开发商也通过对他们客户的理解得知他们的需求和底线,所以在这个萧条期降价手法的运用娴熟到位。而这些能力是代理公司学不来的,更无法通过他们去教会那些小开发商。
6政府如何扩大购房需求
除了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购房者买房外,2009年政府还会出台哪些政策刺激消费?
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央政府的“四万亿”和地方政府的“十六万亿”投资,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将会在明年释放出来。上述投资中的一半,会转变为工资,而工资又可以转化成购买力,有了这些购买力,购房有效需求就能够得以解决。
在上述“20万亿”中,有一部分资金是用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而在一些地方,如南京,这两类保障房是由政府出资向市场购买商品住宅实现的。
在上海,国资背景的企业收购商品住宅的模式,也成为政府扩大需求的一种方式。在2008年的最后一个月,上海陆家嘴集团、外高桥集团、张江集团等国有集团,纷纷通过商品房市场购买普通商品住宅作为人才公寓,向外来优秀人才提供住宿。
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还引入了包括中化集团在内的七大央企,在上海北外滩购买办公楼自用;驻京央企的一些办事处,也被传出资购买商品房,用于提供员工住宿。
政府出资加快旧区改造,也被认为是政府部门扩大购房需求的思路之一。十二月初,上海静安区宣布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并探索实行旧区改造“就近安置”新模式,将在2009年预计投入6亿元拆除2.6万平方米的零星旧里。
静安区区长张仁良说,“零星旧里动迁成本高,对开发商来说没有商业价值,但是政府必须为改善民生’买单’,区里坚决投入财政补贴进行公益性改造。"
7融资环境如何变化
12月13日,国务院的“金融30条”出台,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终于获得了最高级别的准生证。“金融30条”中明确规定: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试点,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不过,关于REITs基金究竟是股票形式还是债券形式,以及何时正式开始募集,依然是个问题。
1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内容主要包括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商业银行要根据信贷原则和监管要求,加大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特别是在建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对有实力有信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兼并重组有关企业或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和相关金融服务;支持资信条件较好的企业经批准发行企业债券,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上述政策的出台,无疑会放松开发商的外部融资压力,让资金极为紧张的房地产企业松一口气,延长后者的生命线。
不过,国务院政策的放松,并不代表开发商就此可以高枕无忧。由于国内房地产公司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各商业银行评估地产开发项目的信贷风险依然很高。地产商是否能够得到银行体系的充足信贷仍有疑问。
8开发商如何转型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中一在“2008中国城市住宅与房地产发展高峰论坛”上说,房地产企业要主动顺应形势,从研究市场规律入手,主动调整和转型。
他认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要坚持两个理念:一是科学发展;二是诚信经营。同时要提高三个能力:一是提高对市场的前期策划和判断能力,研究企业的开发期、开发目标、开发产品,包括积极参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开发省地节能环保型的建筑;二是提高开发建设的能力,提高产品的含量,提高住宅的水平;三是提高企业的融资和资金管理能力,加强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
明年或许是房地产企业的转型之年。此前,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也曾认为,国内的房地产企业需要在商业模式和战略上转型,不过现在转型已经有些晚。
此前,SOHO中国、北京万通地产和上海长峰集团等,都在最近两三年间完成了转型,由单纯的住宅开发商,转向为商业地产的开发和经营商,以持有、经营商业地产为公司的主营业务。
明年,是否会有更多的开发商步这些公司的后尘,将成为悬念。
9住宅产品两端分化
刘力博士认为,2009年,国内住宅产品市场发展将大致向两端分化:一种是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另一种是开发商为主的个性化高端产品,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当前市场结构和开发模式的转变。
首先从市场结构看,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两限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政策,与市场化的普通商品房和高端住宅并存。且今后的保障性住房也将由原来政府提供相关政策、企业为主体开发的模式慢慢转变为一部分由政府主导来建设。这样的话,必然会使得保障性用房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非市场性的特点都会越来越强。
其次,保障性用房的大规模建设,也将导致开发模式的转变。像前几年开发商主导的大盘、新城、卫星城建设等项目会越来越少,今后企业拿地的规模会相对小一些,对土地位置的选择较以往增加了偶然性。因此,他们会更倾向于开发一些高端、特色的个性化住宅产品,满足市场上中产以上阶层二次或多次置业的居住、投资需求。
10还会有多少政策出台
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2008年的楼市可以说是政策市。从六月份开始,便有地方政府出台政策,鼓励购房者入市买房。到了九、十月份,“救市”政策更是层出不穷,从地方到中央都有相应的“救市”政策鼓励消费。
放松二套房贷、减少购房买入和转让环节的各种税费、降低贷款利息……,在已经出台了不少鼓励消费的政策之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还将会出台怎样的政策,刺激目前低迷的房地产消费?
此前,上海在1998年出台鼓励房地产消费的多项政策,曾被舆论广泛提及。开发商也认为,这些政策可以起到刺激市场的作用。
这些政策包括购房退税、购房可以获得蓝印户口等。因为预期上述政策会被发布,很多购房者都在等待。然而,也有人反对出台这些政策,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政府被“胁迫”,出台这样的优惠政策鼓励购房。难保购房者得陇望蜀,要求更多的政策优惠,届时政府将处于被动。
政府部门还会继续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购房吗?在进退维谷间,政府的下一步政策取向,尤为值得关注。
相关链接:
| |
| |
责编: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