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消费者的“腰包”瘪了不少,但年还是要过。面对商家的频频打折,我们是捡到了“馅饼”还是掉进了“陷阱”?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下的销售“寒潮”,自去年11月,上海各大百货商场就启动了各式促销活动,诸如周年庆、感恩回馈等,圣诞节、元旦、春节的节日促销更是高潮迭起。第一八佰伴岁末特惠促销活动营业18小时,销售额达到创纪录的2.58亿元。
促销频繁
去年11月以来,各大商场的促销活动不断,返券、满减等促销方式频频登场,折扣幅度创历史新高,商场客流量骤升。
据上海商业信息中心统计显示,65%的消费者受促销影响大,购物习惯有一定改变。19%的消费者表示,打折如此普遍,平时不会考虑购买正价商品。
点评:
上海商学院教授陈前时:从长期看,促销活动的负面作用较大,不宜作为商场提升销售额的惟一途径。打折促销是一把双刃剑,适当、适量地运用能促进销售,提升客流量,有效赢得市场占有率。反之,则会让消费者养成依赖心理,不折不买,商场陷入“促销怪圈”,引发恶性循环,不利于品牌、企业长远的发展。
偏爱打折
在各大商场的宣传广告上,“满300送300”、“满300减200”等促销活动屡见不鲜。
记者在一项对“返券、满减、直接打折……”等促销方式的调查中看到:75%的消费者偏爱直接打折;66%的消费者表示最不满意商场在促销期间,在商品价格上做文章,大玩“数字游戏”。
不难看出,中高收入消费者是百货商场中高档品牌的主力消费群体,受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群体对大规模的促销活动并不敏感。
点评: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朱建康: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直接折扣的边际效益最大。消费者常为了凑整数超额支出,“套牢”之后落入“无限循环”,也为部分投机者趁机牟利提供机会。
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主任徐国祥教授:中高收入消费者品牌忠诚度较高,消费意向较为坚定,受促销影响小。商场在促销期间对参与促销的品牌不能“一把抓”,要充分考虑各消费阶层的消费倾向,合理安排促销商品与非促销商品之间的关系。
商场竞技
一年一度的年终促销“大战”,各大商场也到了最后冲刺的阶段,同类商场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记者从一项调查中了解到,置地广场、太平洋百货、百盛3家商场的提及率最高。
值得一提的是,该调查显示,40岁以上的中年消费者,新世界城、久光百货的提及率最高,超过半数的消费者均参与了这两家商场的年终促销活动。
此外,从最受欢迎的3家商场看,时间跨度较长的周年庆满减活动优势明显。数据显示,53%的消费者认为周年庆活动最诱人。
点评:
上海置地广场商厦有限公司销售人员瞿小斐:品牌结构成熟的中高端百货商场比较吸引中年消费者,而年轻人更偏爱太平洋、百盛等品牌较年轻化的商场。
谨防“忽悠”
金融危机下,消费者的“腰包”瘪了不少,但年还是要过。面对商家的频频打折,我们是捡到了“馅饼”还是掉进了“陷阱”?业内人士说,节前打折猫腻多,要有法眼,把钱花在刀刃上。
“我在南京一家大型商场看到一件鄂尔多斯羊绒衫,标签原价为1790元,折后‘只要’1390元,整整‘优惠’400元钱,觉得很划算,当即买了下来。”唐女士说,“后来去北京出差,同牌子的羊绒衫在那边的标价只要1368元,还是没打过折的。”
商家促销可谓暗藏玄机,商品先涨价后打折、折头每天变、商品清仓甩卖几天期限实为无期、打折商品概不保修和退换、返券购物诱导消费越买越多等手段,消费者要想完全“看穿”难度不小。
点评:
中消协法律顾问邱宝昌表示:如果商场确实采取了虚假打折,实则就是诱骗消费者进行购物的欺诈手段。按照价格法规定,销售的商品应该明码标价,消费者一旦发现有标虚价的商品,可以向价格主管部门举报。
消费者如果不想被这种打折“忽悠”,不能单从某一家商场作出选择,要货比三家,多看多挑。
| |
| |
责编: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