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8年12月31日,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中国银行的股份解禁,瑞银集团(UBS)当日悉数抛出其持有的34亿股中行H股,引起市场对外资集中抛售中资银行股的担忧。2009年1月7日、8日,建行、中行相继遭大规模抛售,各大银行做出回应。中资银行能否顺利走出阴霾,前景将会如何,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
2008年12月31日是境外战略投资者投资中国银行的股份解禁日,而就在这天瑞银集团悉数抛出了其持有的全部33.78亿股中国银行H股,筹得资金共计8.08亿美元;2009年1月7日,李嘉诚基金会又出售了20亿股中国银行H股,共筹集了5.24亿美元资金;1月14号,苏格兰皇家银行表示已悉数出售其所持有的108.09亿股中国银行股权,套现约24亿美元。一直希望入股中资银行的境外资本,现在的态度怎么突然来了180度的大转弯?
瑞士银行抛售了持有的30多亿股中国银行H股,一周之后,美国银行减持56亿建设银行H股,最近一笔是苏格兰皇家银行,全部抛出手中持有的100多亿股中国银行H股,就连有亚洲股神之称的李嘉诚也加入了抛售中资银行股的队伍,先来看看最先遭遇撤股风潮的中国银行。
实际上,对于外资减持中资银行,投资者没有必要过于惊慌和紧张。在资本市场上,股份增持或减持司空见惯。从我们的调查看,外资减持抛售完全是正常的商业行为。
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损兵折将的境外资本,不约而同地把它们手中的中资银行股当成了提款机,一旦禁售期一过就赶快变现,填补资金漏洞,据估计,这次仅仅瑞士银行、美国银行及李嘉诚基金会三家,就总共抛售了价值325亿港元的中资银行H股,获利达240亿港元,这些战略投资者拿走了急需的现金,那它们给中资银行留下了什么? 在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中,这些海外战略投资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为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监督机制、产品开发、服务升级带来全新的变化,然而,这些曾经站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在金融风暴中突然撤出,又会给中资银行带来什么影响?
1月7日,美国银行也在香港股市以每股3.92港元减持了56亿股建设银行H股,它对建行的持股比例由原来的19.1%下降至16.6%,这给资本市场带来了不小的波动。作为建设银行的第二大股东,美国银行在一周前以每股3.92港元的价格,抛售了中国建设银行56.2亿H股股份,直接套现28亿美元。
对于一向坚称把建设银行作为长期投资的美国银行来说,这次大幅减持的背后原因引人猜测,有分析指出,美国银行此举主要是出于自身财务状况的考虑,因为现在美国的很多银行都在等待政府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理由持有太多外国银行的股票。
现在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表现和当初的态度背道而驰,这难免会引发种种猜测。是不是中国的经济前景堪忧?减持大潮会不会愈演愈烈?
2005年6月17日,由于看好建设银行未来的盈利预期,美国银行斥资25亿美元,从中央汇金公司手中购入174亿多股建行股权,紧接着建设银行的第二个战略合作伙伴,淡马锡投资控股公司,以公开发行价格认购建设银行10亿美元的股份,购得建设银行132亿股股份,成为建设银行第二大海外战略投资者。 建行方面表示,美国银行的此次出售交易其实酝酿已久,并已经提前告知了他们。从种种迹象分析,美国银行并不会因为减持而看空建行的未来,那么,美国银行会不会进一步采取减持建设银行股份的行动呢?
我们跟踪报道了中行、建行H股相继遭遇境外战略投资者大量抛售。这也引发了市场对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关注。其中工行的投资者股票还在禁售期之内,暂时不存在被抛售的可能。而交通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则已经全部解禁,那么这家银行的股票会不会出现和中行建行一样的命运呢?
93.12亿股,是交通银行的第二大股东,那么,汇丰银行是否有减持的迹象?在上海交通银行总部,记者首先找到了董事会办公室主任朱克鹏。
当国内金融市场的大门渐渐打开之后,境外资本的进出已经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过程,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境外资本?如何在开放的市场中善于和他们共舞?
目前看来,不仅汇丰没有抛出交通银行股份,就连前期全部抛售中行股份的瑞银,也在仅仅相隔一周又大笔买入招商银行H股,种种迹象看,这些境外战略投资者正在对手头的资产加紧调整,在这些大单频频进出之间,国内中小投资者又应该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断?记者还是再到交行去做做实地调查。
在本轮经济调整中,沿海省份受到的冲击最大,但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都在利用这次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思路。[网友评论]
人民币是否会像英镑、美元、日元那样就此崛起,成为国际硬通货?